“一块石头,能讲出什么故事?”这是我坐在博学楼报告厅里,听到滕静老师讲《春秋寨》时,最先冒出来的疑问。但两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后,我盯着笔记本上画的春秋寨草图——石墙、营房、瞭望台的布局,突然明白:那些沉默的遗迹,从来都不是“静止的过去”,而是写着“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活教材,尤其是对我们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春秋寨里的智慧”,和我们拧的每一颗螺丝、调的每一组参数,本质上是一回事。
滕老师的讲述,是从“春秋寨的‘匠心’”开始的。她放出了寨墙石块的特写:每一块石头都没有用水泥粘合,而是靠着“错缝拼接”的方式咬合在一起,历经千年风雨都没坍塌。“这是关羽麾下的工匠做的——他们知道,这墙守的是襄阳的门户,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我想起上周在实训课上,因为嫌麻烦,把一个零件的公差调大了 0.1 毫米,结果设备运转时出现了异响。当时我只觉得 “差不多就行”,但现在对照春秋寨的石墙才懂:“差不多”的背后,是对“责任”的敷衍 —— 当年的工匠知道,他们砌的不是墙,是士兵的 “安全屏障”;而我们拧的也不是螺丝,是设备的“可靠底线”。滕老师说,春秋寨里还有个细节:营房的梁柱接口处,都刻着工匠的名字,“这是‘责任制’——出了问题,能找到人”。这和我们机电行业的“追溯体系” 一模一样,只不过古人用 “刻名字”,我们用“二维码”,但核心都是 “对自己做的事负责”。
让我更意外的是,讲座里提到 “关羽在春秋寨读《春秋》”的典故,不是“文人式的风雅”,而是 “带兵人的自我要求”。滕老师说,关羽每天再忙,都会抽一个时辰读《春秋》,“《春秋》讲‘礼义仁智信’,他是在用这本书教士兵‘守规矩、明是非’”。这让我想到我们专业的 “工艺规范”:实训课上的操作流程、设备的维护标准,其实也是我们的 “《春秋》”—— 守规矩,不是 “束缚”,而是 “保护”。比如接线时必须按 “先接零线后接火线” 的顺序来,不是 “多此一举”,而是防止触电;调试设备时必须先空载运行,不是 “浪费时间”,而是避免故障扩大。以前我总觉得 “规范是给新手定的”,但现在才懂:真正的 “老手”,是把 “规范” 刻进骨子里,就像关羽把 “忠义” 刻进心里一样 —— 因为他们知道,“守规矩” 的背后,是对自己、对他人的负责。
讲座的最后,滕老师带我们看了春秋寨的 “现代新生”:现在景区用了机电控制的智能照明系统,既能保护遗迹不受光污染,又能在夜晚还原 “屯兵场景”;寨内的步道修复,用的是传统石匠手艺加现代机械切割技术。“这就是‘讲好襄阳故事’的方式 —— 不是把它封起来,而是用我们的专业能力,让它‘活’在当下。” 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们机电专业的学生,不用去做 “历史专家”,但可以做 “文化的工程师”。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款 “春秋寨智能巡检机器人”,用传感器检测寨墙的裂缝;或者用 PLC 控制技术,做一个“古寨攻防模拟系统”,让游客直观看到当年的军事布局。我们的专业技术,不是 “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能让文化 “看得见、摸得着”的桥梁——就像当年的工匠用石头砌墙守襄阳,我们用技术让襄阳的故事走得更远。
走出报告厅时,我摸了摸口袋里的实训课笔记,突然觉得那些枯燥的规范、复杂的参数,都变得鲜活起来 —— 它们和春秋寨的石墙、关羽读的《春秋》一样,都是 “把事做好、把人做正” 的指南。作为机电专业的学生,我们的 “战场” 不是古寨的城墙,但我们的 “责任” 是一样的:用 “不敷衍的匠心” 做技术,用 “懂传承的初心” 做事情,让襄阳的故事,不仅写在寨墙的石头上,也写在我们做的每一台设备、每一项技术里。
(汽车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2402班尚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