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服务

【“千山书院·我读我悦”活动征文】米芾的人生:襄阳的墨香与灵魂

发布日期:2025-11-10点击: 作者:

漫步在襄阳古城的街巷中,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襄阳,这片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土地,总让我心生自豪。而其中,最让我魂牵梦萦的,便是那位被誉为“米颠”的宋代书法大家——米芾。他的生平故事,如一幅展开的古卷,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人文情怀。今天,我以一个襄阳学子的身份,书写对米芾人生的感悟,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表达我内心的真挚情感。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生于北宋熙宁四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他出生在襄阳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米仲昌是当地官员,家境殷实,这为他早年的艺术启蒙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小,米芾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五岁能吟诗,七岁习书法,十岁已能临摹古帖。他的母亲是位贤淑的女性,对他的教育影响深远。据史书记载,米芾幼时曾随母学习王羲之的《兰亭序》,那娟秀的笔迹仿佛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回想自己的求学生涯,我在特殊教育专业学习时,也常常面对身体或心理上的挑战。米芾的早年经历让我感动:他并非天生顺遂,而是通过勤奋和天赋,一步步走上艺术巅峰。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入学时的彷徨,那时我担心专业学习会因某些局限而受阻,但正如米芾一样,坚持下去,便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米芾的一生,可谓是艺术与个性的完美交融。他以书法闻名于世,被后人尊为“宋四家”之一,与苏轼、黄庭坚、蔡襄齐名。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融合了晋唐遗风,却又自成一体。米芾的字,潇洒奔放,笔势如行云流水,结构严谨却不失灵动。他曾说:“字要骨力而无迹,笔要险劲而有韵。”这不仅仅是技法,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在我的眼中,米芾的书法就像襄阳的汉江水,波澜壮阔,却又温柔缠绵。记得一次在学校图书馆,我翻阅米芾的《海岳名言》,里面记载了他对书法的痴迷:他常常在闲暇时,面对墙壁或树木练字,甚至在梦中也挥毫泼墨。这种对艺术的狂热,让我这个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深有共鸣。我们专业强调对特殊儿童的耐心指导,而米芾的坚持,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有一次,我在指导一位听障学生练习手语时,遇到了瓶颈,那孩子反复出错,我几乎想放弃。但想到米芾一生中无数次临帖的执着,我咬牙坚持,最终看到了孩子的进步。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米芾的灵魂在襄阳的空气中回荡,激励着我前行。

然而,米芾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性格率真,甚至有些“癫狂”,故而得“米颠”之名。传说他爱石成癖,曾对一块奇石行拜师礼,呼之为“石兄”。在官场上,他也因耿直而屡遭贬谪。米芾一生仕途坎坷,曾任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但因性格不羁,常与上司冲突。在这些挫折中,米芾并未消沉,而是将精力倾注于艺术创作。他的画作,以山水为主,笔墨淋漓,烟云变幻,被誉为“米家云山”。我特别喜欢他的《春山瑞松图》,那朦胧的山峦,如梦如幻,仿佛诉说着人生的起伏。作为襄阳人,我每次走在隆中景区时,都会想象米芾当年在此游历的情景。他曾自称“襄阳漫士”,对故乡的热爱溢于言表。这让我这个在襄阳土生土长的学生,内心涌起阵阵暖流。特殊教育让我接触到许多需要关爱的孩子,他们的人生也充满坎坷,就像米芾的仕途。但米芾用艺术化解了内心的苦闷,这启发我:在教育工作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递乐观的精神。记得上学期,我参与了一个社区活动,为残障儿童讲故事。我选择了米芾的轶事,孩子们听得入迷,一个小女孩说:“叔叔,米爷爷那么爱石头,我也要爱我的轮椅。”那一瞬,我的眼睛湿润了,真情实感油然而生。

米芾不仅在书法绘画上卓尔不群,还是一位杰出的鉴赏家和收藏家。他一生收藏了大量古籍字画,对魏晋名帖了如指掌。他的《书史》、《画史》等著作,是后世研究宋代艺术的宝贵资料。米芾的鉴赏眼光独到,曾一眼辨出赝品,让同僚惊叹。他强调“眼界要高,胸襟要广”,这在当时的文化圈中独树一帜。回首米芾的人生,我看到一个不拘泥于世俗的灵魂。他晚年隐居丹阳,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却始终保持对艺术的追求。1107年,米芾病逝于润州,享年37岁。他的离世,让宋代艺术界痛失一位巨匠。但他的精神,却如襄阳的古城墙,历经千年而不朽。

作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学生,我选择特殊教育专业,是因为我相信,每个人的人生都值得被尊重和书写。米芾的人生故事,让我懂得: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要以真挚的心态面对。襄阳是我的故乡,米芾是我的精神偶像。他的“癫狂”并非疯癫,而是对自由的向往;他的艺术,不是炫技,而是灵魂的抒发。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我会以米芾为镜,教导学生们勇敢追梦。或许有一天,我也能像他一样,在襄阳的土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墨迹。

米芾的人生,如一首未完的诗,充满了激情与感慨。它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活生生的启迪。感谢襄阳,感谢米芾,让我在求学的路上,收获了真情与力量。

(师范学院特殊教育2501路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