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米芾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是“宋四家”之一的书法巨匠,也是性情率真、不循俗礼的“米颠”。他的人生,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长卷,以执着为笔、真性情为墨,在北宋的文化土壤中,勾勒出独树一帜的生命轨迹,流传千年而不朽。
米芾的艺术人生,始于天赋,成于执着。他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便对书画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度。六岁学书,十岁能摹写碑刻,少年时便已崭露头角。为追寻艺术真谛,他一生痴迷于古法墨迹,“遇古帖善本,必倾囊购之,或手抄临摹,彻夜不寐”。为习得王羲之笔法,他曾徒步百里拜访藏家,借得真迹后闭门三月,逐字揣摩其起笔、行笔、收笔的神韵,甚至达到“梦中学书,指画被单”的境界。这种近乎偏执的钻研,让他博采众长,从晋唐名家的笔墨中汲取养分,最终突破“集古字”的局限,形成了“沉着飞翥、俊迈豪放”的独特风格。他的行书,笔势迅疾如惊鸿,章法错落如流泉,《蜀素帖》被誉为“天下第八行书”,笔墨间既有古法的厚重,又有个性的张扬,成为书法史上的不朽之作。
除了书法造诣,米芾的“颠逸”性情更让他成为千古热议的人物。他不循世俗礼法,率性而为,活出了文人最本真的模样。在任雍丘知县时,他见县衙前一块奇石形态奇特,竟身着官服叩首称“兄”,留下“米颠拜石”的佳话;他偏爱唐装,常身着宽袍大袖出行,引得路人侧目,却毫不在意他人眼光;他对书画的痴迷更是到了极致,曾为借得一幅古画,与藏家约定“只借一日”,却连夜临摹复制,次日将摹本归还,藏家竟数日未觉,其临摹技艺之高超可见一斑。这份“颠”,并非狂放无度,而是对世俗束缚的挣脱,对内心热爱的坚守。在等级森严的北宋官场,他清廉正直,体恤民情,严查苛政,深受百姓爱戴,但这份真性情却与官场规则格格不入,导致他仕途多舛,辗转多地任职,始终未能得志。然而,正是这份仕途的失意,让他得以将更多精力倾注于书画艺术,成就了一段艺术传奇。
米芾的人生,更是对“知行合一”的生动诠释。他不仅在艺术上取得极高成就,更提出了深刻的艺术理念。他主张“书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强调艺术创作离不开品德修养与学识积累;他提出的“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书法准则,至今仍是学书者的重要遵循。晚年的米芾归隐润州,在鹤林寺旁筑“海岳庵”而居,每日临池不辍,与友人煮酒论艺,寄情山水之间。相传他临终前,仍索笔题字,写下“平生真赏”四字后掷笔而逝,将一生献给了挚爱的书画艺术。
米芾的人生,是执着追求的一生,是坚守真我的一生,是用笔墨书写传奇的一生。他以“颠”为名,却在颠逸中保持清醒;以艺术为魂,在笔墨中成就永恒。千百年后,当我们凝视《蜀素帖》的流转笔墨,仍能感受到他那份对热爱的执着、对世俗的挣脱。米芾的人生告诉我们:真正的不朽,不在于功名富贵,而在于对内心热爱的坚守,在于用真情与执着,为世间留下独一无二的价值。这份精神,跨越千年,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勇敢做自己,执着追热爱。
(师范学院特殊教育2501刘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