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服务

【“千山书院·我读我悦”活动征文】刘秀的“山水书卷”

发布日期:2025-11-04点击: 作者:

王莽末年,南阳的山林里总藏着一点微光。夜色漫过松枝时,刘秀常蜷在山洞里,就着松明火把的跳动光影,摩挲着一卷皱巴巴的《尚书》。竹简上的“民惟邦本”四个字被他摸得发亮,那是他从长安太学带出来的唯一念想——彼时他还是个凑钱求学、替人抄书的穷学生,如今却成了躲避追捕的“反贼”,可这书卷里的道理,倒成了他乱世里的“院子”。

这“院子”没有围墙,却装着千山万水。他逃到新野时,在农家屋檐下借宿,见农户捧着破旧的历书叹气,说分不清节气误了耕种。他便蹲在田埂上,用树枝在泥地里画节气图,把《夏小正》里的农时知识拆成白话讲给人听。风吹过麦田,麦浪翻得像书页,他忽然懂了:读书不是捧着竹简发呆,是要把书里的字读进生活里,读进人心窝里。那时他没粮没兵,却有人悄悄把家里的杂粮塞给他,说“刘郎讲的理,暖得很”。

后来昆阳之战,十万新军围了城,部下都劝他弃城逃走。他却在城楼上铺开地图,借着月光读地形——哪处是隘口,哪处能伏兵,哪处的河水能借势淹敌,像读一本摊开的大书。他指着城西的落虎山说:“这山不是障碍,是咱们的援兵。”将士们看着他眼里的光,忽然就定了心。那一战,几千人破了十万军,不是靠运气,是他把“天时地利”四个字,从书里读到了山山水水间。

等他登基做了皇帝,宫里的书房堆着满架的书,可他总说“最好的书在宫外”。他常带着几个臣子,不摆仪仗,沿着黄河边的田埂走,看农夫犁地,听妇人纺线,把百姓的话一句句记在心里。有回见老农用破陶碗盛水,他就下旨让各地官府烧制便宜的瓦器;见孩童跟着大人下地,就下令在乡里设“书馆”,让穷孩子也能识字。臣子说他“总把朝堂搬去田间”,他却笑着翻出《礼记》:“你看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是写在纸上的,是要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刘秀这一生,没把“读书”困在书房里。南阳的山是他的院,黄河的水是他的墨,天下百姓的生活是他最厚的书。他读典籍,懂了治国的道理;读山水,懂了应变的智慧;读人心,懂了执政的根本。而那份“读”的喜悦,从来不是金榜题名的得意,是看到农夫丰收时的笑,是听到孩童读书声的暖,是看着破碎的天下,一点点变回太平盛世的安。这才是真正的“我读我悦”——读天地,读众生,最终读懂了自己要走的路。

(旅游与艺术学院旅游管理2501昝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