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论语》被诸多名家推崇:学者章太炎说:读《三字经》不如读《百家姓》,读《百家姓》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不如读《论语》。教育家钱穆认为:《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就连商业大鳄马云也说:《论语》是真正人类的智慧,是我重复看、不断看的书。
我国有个非常好的教育传统,就是把学习、思考、实践这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我国古代书院就是这样做的,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湖南岳麓书院就有四句名言:“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这就是说,学识要渊深博大,思考要明晰深刻,实践要全心全意,三者结合才能造就人才。江西白鹿洞书院引用了《中庸》的话,也是讲将三者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一、二点讲学习,第三、四点讲思考,第五点讲实践。这句话,孙中山将“之”删去,作为中山大学的校训。这个三者结合的思想是同《论语》密切相连的。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学好也已”孔子强调实践重要,决不是讲读书不重要,我们强调某一件事重要,只因为对这件事重视得不够而不是讲另一件事就不重要,逆定理不一定成立。“三八妇女节”讲要解放妇女,只因为妇女解放得还不够,而决不是讲要打倒男子嘛!
学习重要,实践重要,也知道思考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明确讲出了学与思的关系。孔子问子贡:“你与颜回强?”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颜回的思维能力强,举一反十而子贡呢?自认为只能举一反二。孔子接着实事求是地讲:“比不上呀!我与你都比不上他呀!“可见,孔子认为颜回的思维能力比自己还强。孔子深知思维能力的重大作用,在《论语》的《里仁》与《卫灵公》两篇中,孔子都讲了“一以贯之”明确它是一个基础道理来贯穿他所有的学识的,即从所有学识中体悟与提炼出最本质的东西,这就是他思维能力的深刻性。
由此可见,《论语》的智慧,早已为“学、思、行”三者合一的教育哲学奠定了基石。它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部指导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立身于世的行动指南。纵观古今,从书院训导至大学校训,其核心精神一脉相承。当我们重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践行“敏于事而慎于言”,便是在与先贤对话,汲取那穿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故曰:读《论语》,即是读人生、读智慧、读天下。
(建筑工程学院2502李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