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服务

【“千山书院·我读我悦”活动征文】以经典为钥,启大学之思

发布日期:2025-10-09点击: 作者:

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大学时代,如何与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话,从中汲取安顿心灵、指引成长的智慧,始终是当代学子的困惑。近日,有幸聆听闵德美老师“大学如何学习《论语》”的专题讲座,其深入浅出的解读、贴合学情的方法,不仅打破了我对经典“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更让我领悟到:大学阶段学《论语》,核心不在“背记字句”,而在“活化运用”,在将孔子的智慧转化为应对学业、人际与人生选择的内在力量。

闵老师的讲座开篇便直击痛点:许多大学生读《论语》,要么停留在“子曰:学而时习之”的浅层记忆,要么试图用现代视角生硬解构,反而割裂了经典的生命力。对此,她提出第一个核心观点——学《论语》先“懂语境”,再“通心性” 。她以“吾日三省吾身”为例,并非简单解读为“每天反省三次”,而是结合孔子所处的春秋乱世、儒家“修身为本”的理念,指出“三省”的本质是“对自我行为的主动校准”: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是培养责任意识;反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坚守诚信底线;反省“传不习乎”,是警惕知识的“被动接收”。这让我猛然醒悟,此前读这句话时只关注“次数”,却忽略了背后“向内求索”的精神内核——恰如大学学习,不是被动完成课程任务,而是主动追问“我为何学”“我学到了什么”“我如何用”,这种“校准意识”,正是《论语》给予当代学子的第一重启示。

若说“懂语境”是学《论语》的基础,那么闵老师强调的“联系生活解经典”,则是让经典“活”起来的关键。讲座中,她没有罗列枯燥的学术观点,而是结合大学生的日常场景举例:当学生抱怨“小组合作效率低”时,她引导大家读“君子和而不同”——合作不是“迎合他人”,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恰如孔子与弟子各言其志,却始终围绕“仁”的核心;当有人困惑“如何平衡学业与社团”时,她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回应——学业是“学”,社团实践是“思”,若只埋首书本,易成“书呆子”,若只忙于活动,又会陷入“空忙”,唯有“学思结合”,才能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非简单的“换位思考”,而是一种“边界意识”:在宿舍生活中,不希望他人打扰自己休息,便先做到轻声细语;不希望小组作业被敷衍,便先认真完成自己的部分。这种将经典与“宿舍关系”“小组合作”“时间管理”等具体场景结合的解读,让《论语》从“古籍”变成了“生活指南”,也让我明白:大学学《论语》,不是为了在考试中引经据典,而是为了在每一个具体的困境里,都能找到一份“知止而后有定”的清醒。

讲座的最后,闵老师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大学为何要学《论语》?”她的答案并非“传承文化”这般宏大,而是回归个体成长——《论语》能为大学生提供“对抗焦虑的精神锚点” 。她谈到,当代大学生常因“内卷”“未来不确定性”而焦虑,而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并非“蛮干”,而是“在认清现实后依然坚守理想”的勇气:就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份“乐”不是对贫困的麻木,而是对“道”的坚定追求。这让我联想到自己曾因一次竞赛失利而陷入自我怀疑,如今再读“不怨天,不尤人”,突然懂得:大学的挫折不是“失败”,而是“修炼”,正如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困顿,却始终保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状态。这种“向内求而不向外怨”的心态,正是《论语》给予我们应对焦虑的最好礼物。

走出讲座会场,夕阳下的校园格外宁静,我翻开从图书馆借阅的《论语》,此前觉得晦涩的字句,此刻竟有了温度。闵德美老师的讲座,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学《论语》”——懂语境、联生活、致实用,更让我明白“为何学《论语》”: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论语》不是一本束之高阁的经典,而是一面映照自我的镜子,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作为大学生,我们学习《论语》,是学习“学而不厌”的求知态度,是学习“仁者爱人”的处世之道,更是学习“士不可不弘毅”的担当精神。未来的日子里,我愿以《论语》为友,让经典的智慧融入每一次课堂、每一次实践、每一次选择,在成长的道路上,既行稳,又致远。

(建筑工程学院室内2502徐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