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当存高远”出自诸葛亮《诫子书》,其核心在于构建理想与现实的双重维度。“星辰”象征超越性的精神追求,指向人类对真理、正义与永恒价值的向往;“泥土”则代表现实的根基,强调行动需扎根于具体情境。这一辩证关系在诸葛亮的一生中形成独特的张力:他既以“兴复汉室”为终极理想,又在蜀地深耕细作,将治国理念化为具体方略。二者如日月同辉,构成了其生命实践的完整图景。
星辰照亮精神航向诸葛亮的“高远之志”绝非空泛的理想主义,而是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知。在《隆中对》中,他预判天下三分格局,将“匡扶汉室”定位为蜀汉政治合法性的基石。这种战略眼光超越了短期功利,展现出对历史趋势的洞察。此外,《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更将个人生命意义与崇高理想熔铸,形成强大的精神驱动力。正如黑格尔所言,“理想是现实之母”,诸葛亮正是以星辰般的光芒,为现实行动赋予方向与意义。
泥土滋养行动根基然而,诸葛亮并未沉溺于理想幻境,而是以务实精神将愿景转化为现实。治理蜀地时,他推行“务农殖谷”政策,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为北伐奠定物质基础;在军事实践中,他注重兵器改良与后勤建设,甚至亲自设计“木牛流马”。这种“接地气”的实践智慧,印证了马克思“物质决定意识”的辩证法则。他深知,理想若脱离现实土壤,终将枯萎为乌托邦空想。
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求平衡诸葛亮真正的智慧在于,始终在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中寻求统一。北伐虽以失败告终,但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恰恰体现了“有限现实”与“无限理想”的辩证关系。他既不被现实困境消磨意志,也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行动,正如《易经》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蜀汉国力最弱时,他仍通过外交联盟、内部改革等策略延续国祚,展现了理想指引下的现实创造力。
星辰与泥土的共生之道诸葛亮将生命辩证法内化为人格修养,形成独特的“内圣外王”之道。一方面,他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锤炼心性,保持对理想的纯粹追求;另一方面,以“鞠躬尽瘁”的务实态度投身政务。这种内外兼修,恰似中国哲学中的“知行合一”,在精神与行动的双向互动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快时代重寻理想与现实的锚点
当今时代,人们或困于功利主义泥潭,或迷失于虚无主义幻象,诸葛亮的生命辩证法提供了重要启示:既要树立超越性的精神追求,为人生赋予意义;又要保持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在行动中不断逼近理想。正如北斗卫星既仰望星空导航,又扎根大地服务,唯有在理想与现实的辩证运动中,才能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医学院医学影像技术2302蒋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