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当存高远"五个字,如同一声穿越千年的钟鸣,至今仍在华夏大地上回荡。少年诸葛亮在南阳躬耕时写下的这句话,不仅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写照,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我们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这位千古贤相的少年时期,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远比表面更为丰富的生命智慧——高远的志向必须与踏实的躬行相结合,宏大的抱负需要以谦卑的姿态来承载。诸葛亮用他传奇的一生证明,真正的志向从来不是飘在云端的幻想,而是根植大地的实践。
一、乱世中的精神守望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民不聊生,整个社会陷入深重的道德危机和价值混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少年诸葛亮的选择显得尤为独特。他并非出身显赫,却有着超越阶层的眼界;身处乡野,心却系着天下苍生。史载其"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在看似普通的农耕生活中,蕴藏着不平凡的精神追求。这种"身处江湖之远而心存魏阙之上"的生命状态,展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品格。
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的高远志向并非空穴来风。据《三国志》记载,他年轻时"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这种看似怪异的行为实则是一种深刻的精神操练。在寂静的黎明或黄昏,通过与天地对话来锤炼心志、拓展胸襟。现代心理学研究显示,定期的冥想与独处能显著提升人的专注力与决策能力,这或许为诸葛亮日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非凡能力提供了心理基础。他的高远志向,是建立在扎实的精神修炼之上的。
二、知行合一的生命智慧
诸葛亮少年时期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高远的志向转化为日常的实践。"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仅是他的座右铭,更是具体的生活方式。在隆中的日子里,他系统地研习经史子集,深入了解天文地理,甚至对农事工艺都有独到研究。这种全方位的知识储备,为他日后治国理政奠定了坚实基础。现代教育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而少年诸葛亮可谓古代通识教育的典范。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对知识的实践态度。与当时许多闭门造车的学者不同,诸葛亮注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观察相结合。他游历荆襄,实地考察山川形胜;结交名士,深入了解民情政事。这种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使他的见识远超同龄人。当刘备三顾茅庐时,他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隆中对",绝非偶然。这提醒当代年轻人:志向的高远必须以知识的广博和实践的深入为支撑,否则就容易沦为空中楼阁。
三、超越时代的价值启示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少年诸葛亮的精神品格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他的志向不是为了个人功名利禄,而是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的担当精神,正是当代社会所稀缺的品质。在一个鼓励"精致利己主义"的时代,重提"志当存高远"有着特殊的纠偏作用。
同时,诸葛亮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也打破了"天才论"的神话。他的卓越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修炼获得的。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的认知能力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通过系统训练可以获得显著提升。诸葛亮"每晨夜从容"的修炼,与当代心理学倡导的"刻意练习"理论不谋而合。这启示我们:高远的志向必须配以持之以恒的努力,二者缺一不可。
回望一千八百年前那个在南阳田野间勤学苦思的少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成长片段,更是一种永恒的生命智慧。"志当存高远"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道出了人类精神追求的普遍真理:人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既要胸怀远大理想,也要重视点滴积累。在这个容易浮躁的时代,少年诸葛亮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志向不在于喊出多么响亮的口号,而在于能否将其转化为每一天的具体行动;不在于设立多么宏伟的目标,而在于是否准备好为之付出持续的努力。这或许就是"志当存高远"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医学院护理2307胡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