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南阳草庐中,一位青年农夫在耕作之余,总爱"抱膝长啸",仰观天下大势。这位看似普通的年轻人,后来成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二十七岁出山辅佐刘备之前,诸葛亮度过了长达十年的青年耕读生涯。这段被历史轻描淡写却至关重要的成长时期,蕴含着当代大学生可资镜鉴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年诸葛亮展现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一种在乱世中保持精神独立、在局限中追求无限可能的人生态度。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位千古贤相的青年时代,会发现"志当存高远"绝非空洞口号,而是一种在现实约束下依然保持精神高度、在平凡日常中不忘远大抱负的生命实践。
青年诸葛亮所处的时代环境,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百姓流离。据《后汉书》记载,恒灵之间,全国人口从五千多万锐减至不足千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成为真实写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少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避乱荆州,后隐居南阳,躬耕陇亩。表面看,这是乱世中不得已的退避;实质上,却是青年诸葛亮主动选择的精神修炼场。
当代大学生常感叹"内卷"压力、就业困难,但与诸葛亮面对的生存环境相比,我们的挑战或许显得温和许多。当十七岁的诸葛亮面对父母双亡、家乡战乱、背井离乡的困境时,他选择将逆境转化为自我磨砺的契机。这种在不利环境中依然保持精神追求的态度,对当代青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环境可以限制我们的行动范围,但无法禁锢我们的思想高度;现实可以决定我们的起点,但不能规定我们的终点。
南阳时期的诸葛亮,构建了独特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念。据《三国志》记载,他"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常与徐庶、石广元等好友"晨夜相从",研讨学问。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的学习绝非局限于儒家经典,而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他精通兵法、天文、地理、机械等多领域知识,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模式,在强调专业细分的今天尤为可贵。
更难得的是,诸葛亮的学习始终保持着强烈的问题导向。他并非为学而学,而是带着"如何安定天下"的现实关切去汲取知识。当司马徽评价他"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时,所指的正是这种将学术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治学态度。当代大学生在知识获取极为便利的环境下,反而容易陷入碎片化学习和功利性学习的陷阱。青年诸葛亮启示我们,真正的学习应当有宏大问题作为牵引,应当指向改变世界的实践能力。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诸葛亮的这一行为,在当时曾招致不少嘲笑。管仲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称霸的贤相,乐毅是战国时期率领弱燕连克强齐七十余城的名将。一个乡野青年敢自比这样的历史伟人,确实显得"狂妄"。但正是这种超越现实处境的自我期许,构成了诸葛亮精神世界的核心特质。
当代青年常陷入自我设限的思维困境——因学校非"双一流"而自轻,因专业非热门而自弃,因家境普通而自怜。诸葛亮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从不取决于起点,而取决于志向。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的高远志向并非空洞幻想,而是建立在扎实能力和清晰自我认知基础上的。当他向刘备提出《隆中对》时,那套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显然经过了长期深思熟虑。这种将远大抱负与务实精神相结合的特质,值得当代大学生深入学习。
隐居南阳的诸葛亮,面临着知识分子经典的两难选择: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是保持清高还是投身浊世?据《魏略》记载,诸葛亮曾对好友孟建坦言:"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表明他早有出仕之意。但当刘表多次征召时,他却选择继续隐居。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反映了青年诸葛亮对时局的清醒判断和自我价值的准确定位。
当代大学生同样面临类似的抉择:是追求个人发展还是服务国家需要?是选择热门行业还是坚守理想领域?诸葛亮的智慧在于,他既不盲目入世以致丧失原则,也不消极避世而空耗才华,而是在等待能够真正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看到了实施自己政治主张的可能性,这才决定出山。这种将个人抱负与时代需求相结合的择业观,对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深具启发意义。
诸葛亮的青年时期,最动人之处莫过于他在平凡生活中展现出的不平凡精神气象。白天耕作,他是一介农夫;夜间读书,他是指点江山的战略家;与农人相处,他言笑如常;与名士交流,他谈吐不凡。这种在不同身份间自由切换而不迷失自我的能力,源于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理想的深刻体认。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诸葛亮的青年形象打破了"平凡"与"卓越"的虚假对立。我们不必等待所谓的"完美条件"才开始追求卓越,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培养卓越品质。课堂上的专注听讲、宿舍里的广泛阅读、社团活动中的领导力锻炼、志愿服务中的同理心培养——这些看似平常的大学生活片段,都可以成为锻造卓越品质的熔炉。诸葛亮在南阳的耕读生活告诉我们,伟大往往孕育于平凡,高远志向必须扎根现实土壤。
回望诸葛亮的青年时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成长故事,更是一种在逆境中保持精神高度、在局限中追求无限可能的生活态度。当代大学生身处比诸葛亮优越得多的物质环境,拥有比他丰富得多的学习资源,却常常陷入"躺平""佛系"的精神困境。重访诸葛亮的青年时代,或许能帮助我们重新发现志向的力量。
"志当存高远"——这不意味着好高骛远,而是在认清现实的同时拒绝被现实驯服;不是逃避当下责任,而是在做好每件小事的过程中保持大视野。当代青年若能像青年诸葛亮那样,在平凡中坚持非凡的追求,在局限中开拓无限的可能,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突围,为自己的人生写下无愧于时代的华章。
躬耕南阳的诸葛亮早已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高度,从不取决于他所处的位置,而取决于他目光所向的远方。
(医学院临床医学2305班曾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