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草庐前的青年诸葛亮,常常"抱膝长啸",仰望星空。这个经典形象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姿态——身体贴近大地,心灵却翱翔于九天。读《志当存高远——青少年时期的诸葛亮》一文,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为人津津乐道的智慧故事,而是诸葛亮在平凡岁月里培育非凡志向的精神历程。这种将现实根基与理想高度完美结合的生命姿态,对于当代青少年而言,具有穿越时空的启示意义。
诸葛亮并非生来就是神机妙算的军师。在《诫子书》中,他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朴实无华的描述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伟大的人生往往始于平凡的起点。青少年时期的诸葛亮经历了父母双亡的打击,跟随叔父辗转流离,最终在南阳过起了晴耕雨读的生活。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日常劳作,为他提供了观察社会的现实视角。他种地、读书、交友,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着对世界的认知。这种扎根现实的精神,使他的理想主义避免了沦为空中楼阁的危险。
更为难得的是,诸葛亮在躬耕陇亩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星空的仰望。"志当存高远"不仅是他对后人的教诲,更是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真实写照。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关注天下大势,以管仲、乐毅自比。这种高远的志向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建立在扎实积累基础上的精神追求。在《出师表》中那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恰恰反衬出他内心对"闻达"的超越性追求——不是不求,而是不求一般的"闻达",他所求的是经天纬地的大作为。
诸葛亮青少年时期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实现了"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的辩证统一。他既不一味埋头苦干而失去方向,也不空谈理想而脱离实际。在隆中的日子里,他深入研究天下大势,形成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同时结交徐庶、崔州平等名士,在交流切磋中完善自己的思想。这种知行合一的态度,使他后来能够从容应对复杂的政治军事局面。当刘备三顾茅庐时,27岁的诸葛亮能提出三分天下的宏图大略,正是长期积累的自然结果。
当代青少年面临着一个物质丰富但精神容易迷失的时代。消费主义的诱惑、碎片化信息的轰炸、功利主义的压力,常常使年轻人要么陷入现实的泥沼不能自拔,要么沉溺于虚妄的幻想无所作为。诸葛亮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剂良方:在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同时,不忘培育高远的精神追求;在关注眼前学业的同时,保持对人生大问题的思考;在适应社会现实的同时,不放弃改造社会的理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的这句话,或许是对他青少年时期精神世界的最佳注解。淡泊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为了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志向;宁静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为了走得更远。当我们像青年诸葛亮那样,在平凡的日常中孕育不平凡的理想,在现实的土壤里培育精神的参天大树,我们的人生才能真正实现"志当存高远"的境界。
躬耕陇亩与仰望星空,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诸葛亮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告诉我们,唯有在二者的辩证统一中,才能培养出既务实又高远的人生品格。这种精神品质,对于任何时代的青少年来说,都是值得追求的人生境界。
(医学院口腔2306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