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三国风云史卷,诸葛亮的名字如星辰般闪耀。这位“卧龙先生”从南阳草庐走向蜀汉庙堂的传奇轨迹,始于青少年时期对理想的执着追寻。他的故事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志当存高远”的深邃内涵,让我在研读其生平时深受触动。
一、于乱世中锚定理想:以古圣贤为镜,立经世济民之志
诸葛亮生于汉末乱世,家道中落的境遇未能消磨他的志向。他自幼博览群书,尤其钟情于管仲、乐毅等辅佐君王成就霸业的贤臣。自比管仲、乐毅,绝非年少轻狂,而是以历史为镜,清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在群雄割据的动荡年代,他选择隐居隆中,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以“静观天下”的姿态积蓄力量。正如他在《诫子书》中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份少年时期的清醒与坚守,让他在纷繁世事中始终保持着超越常人的格局。
二、于躬耕中锤炼本领:知行合一,为理想蓄力
隐居隆中的岁月,诸葛亮“躬耕陇亩”却心系天下。他白天与农夫交流民生疾苦,夜晚观星象、研兵法、读史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他深入研究《孙子兵法》,结合当时地理形势绘制“山川地图”;与庞德公、司马徽等名士论道,不断拓宽视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对时局的敏锐洞察,将荆州、益州的战略价值分析得鞭辟入里。这种“在田垄间仰望星空”的姿态,让他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能从容提出“三分天下”的宏图伟略,展现出一代谋臣的卓越智慧。
三、于困境中淬炼心性:以坚韧为舟,渡理想之河
诸葛亮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早年丧父、颠沛流离的经历,反而成为磨砺心性的砥石。面对物资匮乏的现实,他始终保持着豁达的心态,在《梁甫吟》中写下“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的悲悯诗句,展现对百姓的深切关怀。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天下苍生相连的情怀,正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品格的雏形。他深知,实现远大志向需要超越功利得失的格局,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四、于当下汲取启示:在时代浪潮中书写青春华章
诸葛亮的成长轨迹,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我们或许无需经历躬耕陇亩的艰辛,但同样需要锚定超越自我的理想。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志向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学识与躬身实践之上的;不是急功近利的投机,而是经得起岁月沉淀的坚守。当我们以“卧龙”为镜,既要像他那样“观天下大势”,更要像他那样“在田垄间深耕”,让理想在脚踏实地的行动中生根发芽。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诸葛亮“志当存高远”的精神始终熠熠生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当以他为榜样,在仰望星空时脚踏实地,在青春岁月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章。
(医学院检验2201彭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