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当我走进博学楼报告厅时,本以为这场以“关羽与春秋寨”为主题的讲座,只是一次普通的历史知识普及。但滕静老师的讲述,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襄阳文化”与“青年责任”的全新认知——原来那些藏在山水与遗迹里的故事,从来都不是“过去式”,而是等着我们年轻人续写的“现在进行时”。
讲座开场,滕老师没有直接讲史料,而是先放出了春秋寨的航拍视频:连绵的山岗上,石砌的寨墙顺着山脊蜿蜒,残垣断壁间还能看到当年屯兵的营房地基。“这里不是‘仅供参观的遗址’,而是关羽守襄阳时的‘军事大脑’。”老师的一句话,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常说的“关羽守荆州”,其实 “守襄阳” 是其中最关键的战略环节——春秋寨背靠荆山、俯瞰汉江,既可控扼水路交通,又能瞭望敌军动向,这种“依山就势”的布局,本身就是古代军事智慧的缩影。而更让我意外的是,老师说寨内出土的竹简残片里,有记载关羽在此“夜读《春秋》”的痕迹——原来“忠义”不是书本里的抽象词汇,而是他在屯兵间隙,借着篝火灯光刻进心里的信念。那一刻我突然懂了:襄阳的“古”,从来不是“陈旧”,而是“厚重”——每一块寨墙石,都藏着“守土有责”的底气。
作为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学生,我总习惯用“科技”“未来”定义自己的专业,但这场讲座让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滕老师提到,现在春秋寨的保护工程中,已经用到了无人机巡检、3D建模复原等技术,但最关键的还是“保留文化内核”——比如修复寨门时,工人特意按照当年的榫卯结构拼接石块,“不是做‘仿古建筑’,而是让后人能摸到‘历史的温度’”。这让我想到我们的专业:智能网联汽车追求的是“自动驾驶”“智能交互”,但它的底色依然是“安全”与“责任”——就像关羽守襄阳时“以百姓安为先”,我们做技术时,也该把“用户安全”“行业伦理”放在首位。甚至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或许我们可以用专业知识,做一个“春秋寨智能导览系统”——用AR技术还原当年关羽屯兵的场景,让游客扫码就能看到“寨墙如何传递信号”“营房如何分配兵力”,让沉睡的遗迹“活”成可互动的故事。
讲座后半段,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年轻人为什么要讲襄阳故事?”她的答案是:“因为故事里藏着我们的‘根’。”襄阳不是只有“牛肉面”和“古城墙”,它是关羽“忠义守土”的战场,是春秋寨“以山为营”的智慧,是一代代人“守着文化、活着生活”的烟火气。以前我总觉得“文化传承”是学者的事,但现在我明白:我们不用做“历史学家”,但可以做“文化摆渡人”——比如在做智能汽车设计时,加入一点襄阳元素的交互界面;在参加学科竞赛时,把“春秋寨的军事布局”作为智能导航的灵感来源。就像滕老师说的:“讲好襄阳故事,不是让你背史料,而是让你把自己活成故事的一部分。”
走出报告厅时,夕阳刚好落在博学楼的窗台上。我看着远处的山影,突然觉得那些藏在春秋寨里的故事,好像顺着风飘到了我们的校园里——我们这代年轻人,既要懂“代码与芯片”的未来,也要懂“寨墙与《春秋》”的过去,因为只有把根扎在文化里,我们的“未来”才会走得更稳、更远。而我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学好专业技术,也多走一走襄阳的山山水水,把“关羽守襄阳”的忠义,变成自己做技术时的“初心”——毕竟,我们守的不仅是“专业”,更是属于年轻人的“文化底气”。
(汽车工程学院智能网联汽车技术2502班吴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