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服务

【“千山书院·我读我悦”活动征文】听《〈三国演义〉的悲剧性及其诸葛亮之悲歌》讲座有感

发布日期:2025-09-22点击: 作者:

周二下午听了关于《三国演义》悲剧性和诸葛亮的讲座。之前我读这本名著,眼里大多是打打杀杀的热闹场面,听完才慢慢品出故事里藏着的难受和遗憾。

老师没讲那些绕人的大道理,而是对着书里的情节一点点拆解。他说刘备一群人“匡扶汉室”的想法,一开始多让人期待啊——刘关张桃园结义时的情义,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把天下三分的计划说得明明白白,那时候总觉得他们肯定能做成大事。可后来的发展却一路走偏:关羽丢了荆州还送了命,张飞没等报仇就被自己手下害死,刘备为了给兄弟报仇硬要打吴国,结果夷陵之战输得一塌糊涂,蜀汉的元气一下子就没了。老师说这就是理想撞上现实的无奈,有时候不是人不够努力,是时代根本不站在你这边。我听到这儿突然反应过来,原来这些被我们当成“英雄”的人,也有这么多办不到的事。

讲到诸葛亮的时候,我听得最投入。以前我总觉得他是“神”,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出办法,可老师却讲了他的好多无奈。说他本来在南阳种地,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他出山,从那之后,他就把“兴复汉室”的担子扛在了身上。六出祁山的时候,他明明知道蜀汉的实力不如曹魏,却还是一次又一次带兵北伐;他每天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连罚士兵二十板这样的小事都要亲自管,司马懿都说他“食少事烦,活不久”;到最后在五丈原,他想靠“七星续命”再撑撑,可还是没熬过秋风。

尤其是老师提到《出师表》里“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句话时,我突然有点鼻子酸。诸葛亮明明知道后主刘禅不靠谱,知道北伐大概率成不了,可就因为刘备临终前的托付,他还是硬撑到了最后一刻。直到死,他都没实现“还于旧都”的心愿,这份遗憾太让人揪心了。

讲座结束后,我走回宿舍的路上,脑子里总想着诸葛亮在五丈原军帐里的样子——可能是深夜还在对着地图琢磨战术,也可能是望着窗外的秋风,想着远在成都的朝廷。原来《三国演义》不只是一本“英雄传奇”,里面藏着这么多“努力了也没用”的悲剧;诸葛亮也不只是“多智近妖”的谋士,他更是一个拼尽全力,却还是输给命运的普通人。这周二的这场讲座,算是让我真正读懂了《三国演义》里不一样的味道。

(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2404班成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