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服务

【“千山书院·我读我悦”活动征文】《〈三国演义〉的悲剧性及其诸葛亮之悲歌》讲座观后感

发布日期:2025-09-22点击: 作者:

聆听关于《三国演义》悲剧性与诸葛亮悲歌的讲座,仿佛在历史的烽烟中重走了一遍蜀汉兴衰路,也让我对这部经典的悲剧内核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讲座中对诸葛亮形象的剖析,更是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怆感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久久难以释怀。

讲座指出,《三国演义》的悲剧性并非简单的英雄陨落,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从桃园三结义的豪情壮志,到蜀汉集团为“兴复汉室”奔走半生,最终却在历史洪流中走向覆灭,这种从希望到失望的落差,构成了整部作品的悲剧底色。而诸葛亮,正是这出悲剧中最耀眼也最令人扼腕的主角。他自茅庐出山,以“隆中对”为蜀汉规划了宏伟蓝图,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每一次行动都彰显着他的智慧与忠诚。可即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始终无法扭转蜀汉国力衰弱、人才凋零的现实,这种“人力难抗天命”的无力感,正是诸葛亮悲歌的核心。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讲座中对“空城计”与“五丈原禳星”两个情节的解读。“空城计”里,诸葛亮焚香操琴退司马懿,看似是智慧的胜利,实则是蜀汉无人可用的无奈——若有足够兵力,何需以一己之力赌上全军安危?而“五丈原禳星”更将悲剧推向高潮:他点燃七星灯祈求续命,却因魏延误闯功亏一篑,临终前还在为蜀汉的未来殚精竭虑,甚至安排好退兵之计。这一刻,他不再是“多智而近妖”的神坛人物,而是一个为理想耗尽心血却终究失败的普通人,这种“英雄亦有软肋”的刻画,让悲剧感更具冲击力。

讲座结束后,我重新思考“悲剧”的意义。诸葛亮的悲歌,不仅是他个人的遗憾,更是所有为理想奋斗却未能如愿者的共鸣。他的失败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时代局限与历史规律,这种“非战之罪”的无奈,让他的形象超越了成败,成为“忠诚”与“坚守”的象征。正如讲座中所说:“《三国演义》的悲剧性,恰恰让英雄的光芒更持久——因为遗憾,所以深刻;因为未完成,所以永远被铭记。”

这次讲座不仅让我读懂了诸葛亮的悲歌,更让我明白:真正的经典从不回避悲剧,而是通过悲剧传递对理想、忠诚与人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或许正是《三国演义》历经千年仍能打动人心的原因。

(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404班高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