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服务

【“千山书院·我读我悦”活动征文】古诗词中的襄阳

发布日期:2023-06-05点击: 作者: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在《汉江临眺》中描写的襄阳壮丽景色。

翻阅唐代诗词,直接以《襄阳曲》《大堤曲》命名或以襄阳、大堤等为题材的作品不在少数。襄阳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因其美丽的山水风景、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等,备受古代诗人的青睐。

秀美的自然风光。襄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风景更加明丽鲜艳。唐代诗人李益曾在《送襄阳李尚书》中这样描写襄阳景色:“天寒发梅柳,忆昔到襄州。树暖燃红烛,江清展碧油。风烟临岘首,云水接昭丘。”唐代诗人裴夷直的《奉和大梁相公送人二首》则云:“北津杨柳迎烟绿,南岸阑干映水红。”宋代诗人刘过在《红酒歌呈京西漕刘郎中立义》中写道:“岘山之北古襄阳,春风烂漫草花香。”襄阳的水“清如玉”(元稹《襄阳道》),襄阳的山在烟水迷蒙中有着“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的佳境。唐代诗人孟浩然在《登望楚山最高顶》中赞誉襄阳的山水远比以秀美著称的江南会稽更加明媚:“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画得襄阳郡,依然见昔游。岘山思驻马,汉水忆回舟。丹壑常含霁,青林不换秋。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徐安贞的一首《题襄阳图》更让襄阳山水之美升华为一种文学意境。宋代诗人李廌提及别处风光之好,也以襄阳作比:“眼前风景似襄阳,松柏参天竹满岗。题鴃一声春欲去,雨催新杏渐娇黄。”由此皆可看出襄阳自然山水的卓然独特。 

深厚的文化底蕴。襄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建城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把襄阳治理得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一片安宁的“绿洲”,数以千计的士人纷纷来到襄阳。诸葛亮、庞统、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谋略精英,经学家宋忠、文学家王粲、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等一批杰出人物汇聚襄阳。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等,对中国史学发展影响深远。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楚辞》均发源和交汇于汉水流域。《诗经·汉广》描写的汉水女神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影响最深远的江河女神形象。历经千百年流传,汉水女神形象成了千万汉水女儿美丽、善良、聪慧、高贵的象征,寄托了汉水流域人民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追求、善的推崇和情的向往。


建筑工程学院 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