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千山书院,我读我悦”讲座老师为我们讲述了羊祜与堕泪碑的故事。两国军民爱戴的晋国太傅:羊祜公元269年,西晋大臣羊祜任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彼时,西晋与东吴处于敌对状态,虽然晋国实力相对较强,但吴国仍有一定的实力,特别是荆州,有陆抗这样的优秀将领主持军事。羊祜对吴军采取怀柔政策,每次两军交战,羊祜都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搞突然袭击。对于主张偷袭的部将,羊祜用酒将他们灌醉,不许他们再说。羊祜的部队进入吴国境内,收割田里稻谷以充军粮,但每次都要根据收割数量用绢偿还。羊祜常会集部队游猎,但范围往往只限于西晋境内。如有禽兽先被吴国人所伤而后被晋兵获得,羊祜也命令一律送还。于是一时晋、吴两国和睦相处,相安无事。一次敌军将领陆抗生病,向羊祜求药,羊祜马上派人把药送过来,并说:“这是我最近自己配制的药,还未服,听说您病了,就先送给您吃。”吴将怕其中有诈,劝陆抗勿服,陆抗不疑,并说:“羊祜岂鸩人者”!陆抗仰而服下,以此便足见羊祜之品诚与史载之“陆羊之交”。 在羊祜任职襄阳的十年中,他置办学校,兴修水利,远征近抚,领军屯田,深得戍边抗吴将士的好感,边境逐步得到安定。敌方吴军统帅陆抗也称赞羊祜的德行度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而羊祜自身为官亦是立身清廉,公正不阿。他多次向晋武帝陈述伐吴主张,谋划统一方略,并荐贤举能,临终前推荐了继任者杜预,羊祜死后二年,杜预按羊祜生前的军事部署一举灭吴,在其后的灭吴中担任西线统帅完成了灭吴统一战争。晋灭吴后,武帝流着泪说:“此羊太傅之功也”。
羊祜积劳成疾去世后,襄阳百姓便在岘山羊祜生前游憩的地方建碑立庙。周围的百姓都会祭拜他,睹碑生情,莫不流泪,羊祜的继任者、西晋名臣杜预因此把它称作堕泪碑。后世常以堕泪碑代指去世的人德高望重。很是惭愧,最初看到堕泪碑的故事时想的不是羊公的人品才干,而是……后人见之堕泪,会不会是因为后面碰到的官吏都太差了,导致百姓连正常的日子都过不下去,所以才导致大家这么怀念羊公呢?我总以为,人只有的过的不好的时候,才会怀念曾经。
“堕泪碑”的文化价值思考“堕泪碑”体现了晋国百姓对羊公的爱戴与怀念,是百姓对清正廉洁、爱民有方的父母官的最高敬仰。不仅如此,羊公生前乐山好水,与官兵一同狩猎捕鱼,平易近人,宽宏大量,不仅深受晋国将士的爱戴,更是被敌国-吴国将士所尊敬,投降归顺者众多,其品行流传千古,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然而,历史上“堕泪碑”多次被毁,屡次重修,仅从历史可查的就有多达九次。1983年,襄樊市文物管理处重立新碑,由市书法家王树人所书“堕泪碑”。比之之前古碑,这块碑没有任何有关羊祜生平记载,并且碑的形制、用工、材料等显得简,质量上大为下降。而管理不善,更让这块碑文很长一段时间,埋没于荒草之中,被人遗忘,甚为可惜。
羊祜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有德性的人,往往为他的朋友和国家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必要时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宁愿捐弃世人所争夺的金钱、荣誉和一切财物,只求大家安好。像羊祜这样一心一意为百姓的人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这样无私奉献的人,如果每个人都像羊祜这样为他人着想,相信我们的世界一定充满着爱与希望。
(旅游与艺术学院服装2204班石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