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服务

【“千山书院·我读我悦”活动征文】听襄阳故事——习凿齿与习家池

发布日期:2023-04-28点击: 作者:

在这次讲座中,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了解到了习家池。习家池,又名高阳池,位于湖北襄阳古城南郊5公里处,三面环山、东临汉水,是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效仿范蠡养鱼之法修筑鱼池而建的私家园林,占地35万方,为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之一。两千多年来,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名流显贵、庶民苍生咏诗作赋、休闲怡情之胜地,同时也是祭祀贤达、传播佛教、灌溉水利之福祉。

这是明代造园大师和园林学家计成在著名园林学著作《园治》 中,论述习家池郊野园林的选址原则。文中的“构拟习池” 是推崇构建郊野园林要按照习家池的选址原则和建造格局进行,由此可见,习家池在中国园林史上的确有着重要地位。习郁选择在岘首山南阎家冲一带构建习家池园林,将宅第置于园林之中。整个习池依山形而筑,引白马泉水入内,开挖池塘养荷喂鱼,筑芙蓉台以凭栏,园内奇树名花互相掩映,亭阁流水台榭交错,历经两千年风雨沧桑而园内重要景点较好地保存下来,堪称园林奇迹。

习郁始建习家池时,其位显官高,加上优美的园林式庭园建筑,往来拜访、雅聚的显贵名流墨客络绎不绝。习郁后人习凿齿又在此“临池读书、登亭著史” ,著有《襄阳耆旧记》、《汉晋春秋》 等,也让习家池名声远播。唐代诗人多钟情于习家池,来此咏诗的有15位之多,他们咏叹习家池与山简醉洒的佳作更是让习家池流芳千古。与山简酒趣相投的李白,对山简常醉习家池戏嘻不已,有其 《襄阳歌》 为证:“落日欲没岘山西,倒着接篱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 《白铜鞮》 。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 唐代咏习家池最多的当属本地诗人孟浩然,其著 《襄阳公宅饮》是现存最早的一首习家池修禊诗,而 《高阳池送朱二》 则是孟浩然在习家池为友人饯别的诗:“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还有很多诗作写到习家池:“叔子神如在,山公兴未阑。尝闻骑马醉,还向习池看” 等等,不一而足。

到了宋代,尤其是北宋时期,习家池更为诸多文人所关注,留下了不少著名诗篇。欧阳修《高阳醉卧》 “高阳池边春欲暮,铜鞮坊里花如雾。惆怅山翁唤不醒,红日西沉汉江渡。汉江渡D将别离,拍手尚有拦街儿。” 到习家池最勤、留诗最多的地方官,当属神宗元三年间任职京西提刑的彭汝砺,他在《高阳池》 写道:“三年南雍居,十至高阳池。鱼鸟如故人,相忘不相疑。但持青莲叶,不倒白接篱。我与之子游,何似山翁时。”明清诗人歌唱习家池的更多,当时兴起的台阁体、前七子、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流派的著名作家,都为习家池留下了不朽作品。为习家池贡献最大者,当属清襄阳知府周凯,他主持重修了习家池,新建了 “四贤祠” ,收集整理了 《游习家池诗集》 《高阳池修禊诗集》 等,他个人的习家池诗,《襄阳府志》 录有四首,他对襄阳的殷殷之情可见一斑。

习氏家族是襄阳的名门望族。自习郁始,就涌现出很多名人,据习凿齿 《襄阳耆旧记》 记载,就有习融、习郁、习珍、习温等14人之多。作为习家池的建造者,习郁对此地十分钟爱,生前多次嘱咐其子,言“我葬必近鱼池”。清襄阳知府周凯所作《高阳池修禊诗序》,记载了习家池西北有习氏子孙修建的祠堂。

中国自古以就是一个非常重视祭祀的国家,名门望族更是如此。随着习凿齿正统史观在史学地位上的上升,特别是其忠君爱国思想所起到的稳定人心、净化风气的作用为历代有识之士所重视,认为有 “报功风教” 的作用。所以,对习氏名人的祭祀渐渐超出了家族私祭的范畴,渐改由官府出资或牵头修建祠堂,主持祭祀活动,习家祠堂逐渐成为襄阳公共祭祀场所。明嘉靖年间为纪念先贤、教化民众,湖广按察副使江汇在习家池旁增建了 “习杜祠” ,用以纪念习凿齿和杜甫两位先贤。清道光六年,襄阳知府周凯按其 “法施于民,以劳定国,以死勤事,能御大灾,能捍大患” 的原则和标准,对习杜祠进行清理整修,将 “山简、习郁、习珍、习凿齿”四人列为奉祀对象,并将“习杜祠”改称“四贤祠”。这时的习家池家祠官祠祭祀并重,除供人们游玩怡情外,也担负起教化怡志功能。

东晋习凿齿在习家池读书、著述立史外,还热情邀请东晋著名高僧释道安率众400余人,到襄阳弘法传道。释道安来襄阳后,始寄居在习家池宅第,其首座寺院是习凿齿从习家池宅第中拨出的部分私宅,暂作道安僧众寄住和弘法场所,道安依惯例将之命名为白马寺。由于道安僧团人数本来就多,加上佛教在襄阳的迅速传播,需要增加寺院作为居住和传教场所。史载道安在襄阳建寺15座,除白马寺外,还有谷隐寺、甘泉寺、景空寺、檀溪寺等。其中谷隐寺所在地亦为习氏祖产,但以檀溪寺的规模最为宏大。道安在襄阳弘法期间,习凿齿为他们创造了优裕的生活条件,习凿齿为他们创造了优裕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弘法环境,道安在襄阳前后15年间,开创了 “本无宗”,撰写 《经录》 ,统一僧人姓氏,确立戒规等多项成就,在襄阳结下了佛学丰硕成果,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明嘉靖以前,习家池及其所在的白马泉水网水源丰富。白马泉水源出白马山后,汇集多股泉流,水量丰沛,除供给习家池常年不涸外,下游的田地都赖之灌溉。白马泉以下就建有水利工程,灌溉渠有20多里长,可灌溉从习家池到茶庵的田地百余顷.但是被嘉靖皇帝北上京城即位时所修御道破坏,旧渠淤堵。万历年间,习家池灌溉工程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据明襄阳知府万振孙《水利议》 云:“凤凰山官泉,先年泉水通渠,南流至白马铺二十里,灌溉军民田地百余顷。”他认为当时襄阳最有必要兴修的水利工程是利用习家池不竭的泉水,修建灌溉下游几千亩的灌溉渠,还议定了行水路线、工程规划设计、派工及费用筹措办法等。清道光六年,襄阳知府周凯修缮习家池的另一重大成果,就是重修了习家池的水利工程,用以灌溉习家池下游上百顷田地。周凯自已对这一工程也相当得意,他在《浚复高阳池碑记》 中宣称:“尽水泉之利,彰古念今之迹,复游观之盛,一举而三善备。” 可惜行水路线遗迹因1978年修建焦枝铁路而隐失。

新中国成立后,历届襄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习家池的保护与开发,先后进行了景点修缮及扩建工作,把习家池与岘首山、谷隐寺、凤林关等周边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力争将习家池风景名胜区打造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旅游景区,重焕其灵秀雅致的独特风韵,成为展现襄阳“山水之秀、人文之胜” 的历史名片。

(旅游与艺术学院旅游管理2202祝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