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借阅室(四)推介
社会科学四(简称社科四))阅览室位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主校区图书馆四楼南侧404室。根据中图法分类,社科四藏书分为两大类:F类(经济)与G类(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其中F类藏书4935种,计47792册;G类藏书3084种,计29867册。全库藏书共计8019种,共计77659册。

F类(经济)作为一级学科,下分8个二级学科,或为8个子类,它们分别为:F0经济学理论,F1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F2经济计划与管理,F3农业经济,F4工业经济,F5交通运输经济,F6邮电经济,F7贸易经济,F8财政、金融等。
G类(文化、科学、教育、体育)作为一级学科,作为综合性学科,下分8个子类,它们分别为:G0文化理论, G1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G2信息与知识传播, G3科学、科学研究, G4教育, G5世界各国教育事业, G6各级教育, G7各类教育, G8体育等。
社科四借阅室十大畅销书推荐:
1.《让经济学回归常识》
卿本洁来还洁去,经济学原本来源于生活。《让经济学回归常识》帮我们揭开经济学神秘的面纱,令其回归于其本来面目。
在经济不确定的年代,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常识。
常识来自于对经济活动的观察,来自于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行为的观察。本书作者塔姆尼选取体育、电影、音乐界和一些知名企业的商业案例,全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有趣故事,深入浅出又系统地对经济学的真相做了解释。想了解什么是好的和糟糕的税收政策,只需看一下“高税收赶走滚石乐队”等几个事例,你也会了解到为什么向高收入者收税,最终受损害的却是低收入者;“底特律的破产”证明,扶植落后的产业或产能,除了不可避免会失败之外,还会得到一个新的认识:创新,就是不间断地摧毁落后,包括落后的人。
经济是一台大机器,没有人知道它有多少个零件。塔姆尼让普通人明白了这台机器是怎么运行的、金钱是如何运行的。至于如何投资赚钱,你懂的,它就藏在经济运行的常识之中。

2.《国富论》
经济学作为一门显学,肇基于斯密的《国富论》。
全世界所有学经济学的人,都必须读《国富论》。即使是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甚至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都常常自称,他们仍会不时地拿起这本书,重温那些有趣而重要的观点,以免迷失在浩繁的数学公式和技术细节中。
了解经济学,必须先了解《国富论》。《国富论》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著作。在斯密看来,国民财富就是生产出来的商品总量,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劳动价值论、分配论,论证了一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提出并论述了自由贸易理论,匡正了过往理论的谬误,提出了政府行动的范围和赋税的基本原则。这一切,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当然,斯密最为人所知的著名论述“看不见的手“也出自于本书之中。
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本世纪30年代以前,在西方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以马歇尔等为代表的传统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然而,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凯恩斯为了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病症、寻求摆脱危机的措施,潜心于经济理论的研究,并于1936年发表了《通论》,此书问世根本动摇了传统经济理论,引起了经济理论上的一场革命。《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完成了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向自己创立的新经济体系的过渡,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在《通论》中,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他指出,以往传统经济学中所谓的均衡,是建立在供给本身创造需求这一错误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他说,这只适合于特殊情况,而通常情况下则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而他自称他的就业理论才是一般理论,即通论,既可解释充分就业的情况,也可解释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况。
凯恩斯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国的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因而就业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之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他指出,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总和,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凯恩斯还认为,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在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中尤为重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资本的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凯恩斯指出,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他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
《通论》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此后,凯思斯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
《通论》一书不仅在历史上对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它的理论和政策观点今天仍在发生作用。因此,研究《通论》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有实际意义。
4.《大数据时代》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大数据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存在已有时日,却因为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关注。大数据作为云计算、互联网之后又IT行业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云计算主要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而数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资产。企业内部的经营信息、互联网世界中的商品物流信息,互联网世界中的人与人交互信息、位置信息等,其数量将远远超越现有企业IT架构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实时性要求也将大大超越现有的计算能力。如何盘活这些数据资产,使其为国家治理、企业决策乃至个人生活服务,是大数据的核心议题,也是云计算内在的灵魂和必然的升级方向。
大数据带给我们的三个颠覆性观念转变:是全部数据,而不是随机采样;是大体方向,而不是精确制导;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大数据时代,什么最贵?
大数据时代带来了海量的各种数据。,而且这种由数据的增长从未停歇,甚至呈井喷式增长。一分钟内,微博推特上新发的数据量超过10万;社交网络“脸谱”的浏览量超过600万……
这些庞大数字,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致富手段也许就摆在面前,它的价值堪比石油和黄金。
大数据带动经济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所谓传统的经济四要素要增加一极,即经济五要素:土地,资本,劳动,技术与大数据。

5.《法定数字货币》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货币形态逐渐从物质性向符号性演变成为一个趋势。数字货币的出现被视为货币形态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有望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主流通货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因此其发展备受学术界、产业界和各国央行关注。法定数字货币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数字货币与货币数字区别是什么?从贝币到法定数字货币存在怎样的衍生关系?日前出版的《法定数字货币》一书给出了详尽的答案。
我国要实现真正的国家经济安全,必然要实现法定数字货币,本书为我国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法定货币数字化建设作了很好的科普。
6.《任正非的哲学》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采访华为CEO任正非的视频,相信大家都看过。任正非在采访中说:我这一生就是短的,我只做长我这块板,我再拼别人一块长板,拼起来就是一个高桶了。他还说:完美的人,就是没用的人,一看这个人总是追求完美,就知道他没有希望。
中国历来都不缺乏政治家、企业家,但从来都缺乏真正的商业思想家——在当代中国,任正非算是一个。
任正非是华为的创始人,更是华为的“精神领袖”,还是一位神秘的企业领导人。他带领华为在国际巨头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在全球市场中披荆斩棘。华为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进入世界五百强的民营企业,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商业上的成功,甚至已经成为对当代中国人精神层面的鼓舞。
张笑恒,畅销书作家,他在本书中揭示了任正非何以成为伟大的企业家的真正原因,因此经,此书值得一读。
7.《拷问中国企业:我们离真正的成功有多远》
伟大的时代要有伟大的中国,伟大的中国时代要有伟大的中国企业。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变局中,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活力一直雄冠全球,毫无疑问,没有中国企业的成功怎么会有中国经济的繁荣?但,中国企业的成功,能说明着中国企业真的伟大?答案是否定的。
《拷问中国企业:我们离真正的成功有多远》,管理专家周培玉通过广泛的调查与研究,提出了对于中国企业的十大拷问,为有志于经济问题研究以及经济工作的从业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窗口。
8.《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读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这一本书开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由贵州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赵宇飞担任主编。该书汇集国内50多位文化大咖的精彩评述,将经世致用的中国文化与匠心铸造融为一炉,围绕文化自信与中国梦,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的培育,文化自信与中国未来等问题进行选编和访谈,旨在研究、分析文化自信在整个国家、民族和党的事业发展中,特别是在当前的深刻历史转型期间所迫切需要厘清的问题,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实用性、可读性、思想性兼具的文化读物。
该书评述者,均为我国文化界、哲学界大咖,如清末民初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章太炎,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原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政论家梁衡,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等,他们从哲学、文化的角度,诠释“文化自信”的内核,分析精辟,观点独具。
该书紧扣当下文化自信的时代主流,立意高远,选文精粹。选取晚清民国至今的学者关于中国文化探讨的经典篇目,如章太炎的《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梁启超的《论中国国民之品格》,马一浮的《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刘师培的《论近世文学之变迁》,张君劢的《中华民族文化之过去与今后之发展》等篇什,字字珠玑,意气连贯,读来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这些文章或立意高致,或深入浅出,或思想深邃,或明白畅达,读来如沐春风。
9.《记忆专家教你最有效的读书法》
《记忆专家教你最有效率的读书法》针对阅读的原则、方法、时间管理、思考、快速阅读、记忆、心理要素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的阐述,并结合前人的经验进行探讨,总结出多种高效的阅读方法。
10.《局道》
围棋是中国智慧的代表。
春秋时,纵横家为演化天地万象而创制围棋,并进而以围棋推演国家间的局势,或以围棋推演战争态势,所以,围棋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演习或军事演习。
围棋讲究大局观,大局观不是简单的整体论,更是联系论,关系论,想要把握大局,就要从布局开始,直到终局。
所以说,学习围棋,就是体验中国智慧。
(杜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