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服务

【“千山书院·我读我悦”活动征文】拨开千年迷雾,重识“乡关”宋玉

发布日期:2025-10-24点击: 作者:

听李骜老师《乡关何处:关于宋玉籍贯的悬案》讲座,像跟着一位严谨的向导,在历史的蛛丝马迹里打捞真相,颠覆了我对“才子籍贯”的固有认知——原以为是板上钉钉的史实,竟藏着跨越千年的学术博弈。

李老师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用“证据链拼图”的方式拆解悬案。他先抛出《史记》中“宋玉者,楚之鄢人也”的权威记载,却立刻用东汉王逸《楚辞章句》里“屈原弟子,为楚大夫”的模糊表述制造悬念,再引入近年湖北宜城、湖南临澧等地的考古发现,让“鄢郢说”“宜城说”“临澧说”三种观点形成精彩对峙。最打动我的,是他对“乡关”二字的解读:与其纠结宋玉“生于何处”,不如关注他笔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家国情怀——籍贯是地理坐标,而文人的精神乡关,永远在作品里。

讲座末段,李老师展示的古籍抄本照片让我印象深刻:泛黄纸页上,不同朝代学者批注的“疑”“待考”字样,竟成了最珍贵的学术遗产。这让我明白,历史研究不是找唯一答案,而是带着敬畏之心不断追问。就像宋玉的籍贯悬案,正是这些未决的争议,让这位战国才子从“辞赋大家”的标签里走出来,有了更鲜活的温度。

走出书院时,暮色正浓。想起李老师说的“每个悬案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对话邀请”,忽然觉得,这场讲座不仅解答了疑问,更教会我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不盲从定论,不轻视争议,才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2501蔡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