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服务

【“千山书院·我读我悦”活动征文】萧与古琴:传承中华音乐之瑰宝

发布日期:2024-12-30点击: 作者:

在悠悠华夏历史长河中,中华音乐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萧与古琴,无疑是这光芒中最为动人的两束亮色,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一路传承至今,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萧,那一根修长的竹管,却有着神奇的魔力。它音色圆润、柔和,清幽空灵,仿若能穿越时空,带我们走进古人那诗意的生活场景。当手指按在萧的孔位上,轻轻吹动,那袅袅的乐音便飘散开来。或如泣如诉,似在倾诉着离人的愁绪,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笔下那吹箫的画面,满是江南的婉约与惆怅;或悠扬婉转,宛如春日里的微风,轻轻拂过垂柳,唤醒了大地的生机,让人仿佛置身于宁静的山林之间,听着鸟儿的和鸣,与自然融为一体。从古至今,萧不仅出现在文人雅士的雅集之中,更是民间婚丧嫁娶等诸多场合里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将吹奏萧的技艺口口相传,让它在岁月里不曾黯淡。

而古琴,更是有着士无故不撤琴瑟的尊崇地位。它造型古朴典雅,七弦十三徽,蕴含着天地间的至理。琴弦一拨,那声音醇厚深沉,有着一种直达人心的力量。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让我们看到了古琴所承载的不仅是音符,更是真挚的情谊与灵魂的契合。古琴曲《广陵散》慷慨激昂,尽显魏晋风度,虽历经波折,却依然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被传承下来;《平沙落雁》则营造出一幅宁静的秋日江畔之景,群雁起落,让人心生悠然闲适之感。无数琴家穷其一生钻研琴艺,在一方小小的琴桌前,用指尖演绎着华夏民族的精神气度,将弹奏古琴的指法、心法等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让这古老的艺术得以延续命脉。

在当今时代,萧与古琴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流行音乐的冲击,快节奏生活让人们无暇静下心来欣赏这需要细细品味的古典音乐。然而,依然有众多有识之士在为它们的传承不懈努力着。各地的民间音乐社团纷纷组织起来,开办萧、古琴的公益培训班,让更多的孩子、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到它们;学校里也将传统乐器纳入到特色课程中,培养孩子们对中华音乐的兴趣;更有专业的演奏家们登上国际舞台,用萧与古琴奏响华夏之音,让世界领略到中华音乐的独特魅力。

萧与古琴,它们是中华音乐的传承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精神的寄托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成为守护它们的一份子,让那悠扬的乐声永远在中华大地上回荡,让这份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在我们的手中继续传承、发扬光大,续写属于它们的辉煌乐章,让中华音乐之美永远绽放在世界的舞台之上。

(师范学院小学教育2405张希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