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 :(美)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著,译林出版社。
索书号:I712.45/*1
馆藏地:主校区社科借阅室
内容简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该书全球销量达到6000万册。
《麦》的故事情节时间跨度很小,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却很大。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大问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现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在现代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里,技术挤压着人的原始生活空间,提高了人的感官的自由系数,却降低了人的精神的自由系数。人迷失了自我,泯灭了自我,向着“非人”的异化状态沦落,而社会也向着物化的异化状态跌落。异化问题的核心维度是价值的维度,人是目的、人是价值的尺度这样的古典哲学命题受到了挑战。然而,道德作为考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尺,关系着人学目的论中终极价值的内部结构与内部机制,也应该成为异化问题的重要操作性维度。
《麦》表现的社会是一个异化的社会,也是一个道德堕落的社会。在这种社会范围内的整体性的堕落中,个体的堕落有可能在表层的堕落之下蕴含着深层的反堕落和道德的信息,有可能具有积极的内涵。霍尔顿以其自身的堕落揭示和反抗着异化社会中道德的堕落。在其堕落中可以窥见某种道德性,他所展示的是堕落行为里的道德,一种堕落的道德。
推荐理由: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作者把重心放在对人物心理的深度剖析上,他以细腻而探析的笔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的矛盾心态,描绘出霍尔顿复杂的精神病态。国内外分析霍尔顿精神病态的文章很多。德国学者汉斯·彭纳特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着力剖折了霍尔顿的孤独。他认为霍尔顿心中有两个世界:——个是由阿克莱、斯特拉德莱塔以及妓女孙妮等人所代表的丑陋世界。另一个则是由弟弟艾里、妹妹菲比以及修女等人所代表的纯洁、美好世界。霍尔顿因为发现后一种世界的日渐消失而感到孤独。国内评论家罗世平认为霍尔顿在纽约游荡的三天中企图消除他与同胞、社会之间的隔膜,试图达到一种超越自我中心的境地。但事与愿违,霍尔顿所去之处似乎都有一种无形的墙将他与别人隔离开,使他始终只能在社会的围墙外游荡而不能与社会合为一体。罗世平写到:“霍尔顿为克服隔离感而产生的痛苦,又试图退化的知觉尚未产生的合一状态,即人诞生前的状态。他渴望能返回象征自然、黑暗的子宫。然而,霍尔顿似乎只能在幻想中寻求这种退化性的合一状态。他幻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超星读秀电子书链接:https://book.duxiu.com/bookDetail.jsp?dxNumber=000006076482&d=5C5E068332FE63E37116D2C8F3D2895D&fenlei=09&sw=%E3%80%8A%E9%BA%A6%E7%94%B0%E9%87%8C%E7%9A%84%E5%AE%88%E6%9C%9B%E8%80%85%E3%80%8B
来源:信息情报部 叶绒丽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