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特质与本色

2013-06-18 

刘猛(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

“青年”这个词,仿佛被赋予了某种魔力。每当人们提起它,阵阵春风、团团朝气、片片激情扑面而来。梁启超形容“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诚然,单纯以年龄划分群体或归类定性并不准确。但“青年”作为一种代号,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希望和嘱托。

青年连结着历史和未来。如果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青年则是这个行囊的背负者,从昨天走到今天,并将走向明天。没有历史,老人如孩童。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一个不懂得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没有青年,历史如传说。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青年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和传承者,往往更容易理解过去、解释现在、观察将来。

青年最有创造力。毛泽东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 青年人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是在不断尝试中走向成熟。青年人求知欲强,注重学习,学习中孕育着无限可能。青年人不拘泥于陈规陋矩,大胆开拓和创新,最容易出成绩。有人研究了世界上2000多位名人创造首次成果的年龄分布,发现 20至30岁的青年期最为集中。

青年最具无私无畏精神。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从戊戍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青年人始终走在斗争的最前沿。他(她)们在关键时刻往往拍案而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面对变法失败,33岁的谭嗣同宣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为推翻腐败的满清王朝,18岁的邹容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写下被誉为中国“人权宣言”的《革命军》一书,并从容赴死。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机,被五四运动唤醒的一批批青年人更是挺身而出,前赴后继,谱写出壮烈的青春诗篇。

恩格斯曾说过:“青年的性格就是时代的性格”。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年的性格只有与时代的潮流、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才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当代中国青年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一方面,科技迅猛发展,社会飞速进步,变成为唯一的不变;另一方面,文化冲突日益凸显,思想观念激烈碰撞,矛盾与困惑无时无处不在。没有一个时代,经济发展如此迅速;没有一个时代,社会变革如此深刻;没有一个时代,我们与世界联系如此紧密。我认为,当代中国青年只有于安逸中保持冲劲、于喧闹中保持独立、于平凡中保持个性、于变革中保持冷静,才能承担起肩负的历史使命。

作为青年,应敢爱敢恨。卡耐基说:“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青年之所以为青年,就在于棱角分明、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当代中国青年要弘扬五四精神,继承五四传统,既坚持爱国、进步、科学、民主,又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要把个人目标与社会价值、远大理想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既要有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的大爱,又要有爱生活、爱家庭、爱亲人的小爱。要与各种颓废的、腐化的、堕落的、虚伪的、庸俗的思想和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不矫揉造作,不文过饰非,做人坦坦荡荡,做事潇潇洒洒。

作为青年,应敢怒敢言。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有一段话颇值得回味,他说:“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是以尚未悟得历史定位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气也就消了大半。待到随着年岁渐趋稳定的人伦定位、语言定位、职业定位以及其他许多定位把人重重叠叠地包围住,最后只得象《金色池塘》里的那对夫妻,不再企望迁徙,听任蔓草堙路,这便是老”。少年老成是一种境界,但过多地考虑各种定位,恐怕会泯灭斗志、失去希望。青年之所以为青年,就是要有蓬勃朝气、逼人英气、浩然正气。当代中国青年要从人类共同的未来和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要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大胆向腐败说“不”,向愚昧说“不”,向欺诈说“不”,向潜规则说“不”。

作为青年,应敢想敢做。年轻是最大的资本。毛泽东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也说过:“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益彰。”青年之所以为青年,就是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韧性。当代中国青年要志存高远,奋发有为,勇攀科学高峰,在求索中增强实力。要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博采众家之长,在“拿来”中缩小差距。要拼搏进取,敢闯敢干,不畏艰难险阻,在竞争中谋求发展。要脚蹋实地,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要淡薄名利,甘于寂寞,保持一股清流,在奉献中燃烧青春。

最后,让我们重温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创刊号上对青年提出的六条要求——青年应成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转载武汉大学图书馆

2013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