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

2014-04-08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格言:“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ber.I do and I understand.”

“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其实,我认为还应该加上,I think and I can.

听到的是声音(单纯听觉的刺激),看到的是情景或图形(视觉、听觉的刺激),做过的是体验(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的刺激,可以形成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思考过的是烙印(与先验知识、经验综合内化,想得越多,烙印越深,内化程度越高)。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住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住15%;但所亲身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住80%以上。”

当今社会,信息如过眼烟云,要想在大脑中留下什么东西实在是很难,所以单纯的听,只能起到暂时的记忆,时间一长,必然会忘记;而看见了,通过对右脑形象思维区的刺激,则可以让人记住更多的信息;如果是做过一遍,则通过调动身体的各种器官和感觉(而不仅仅是听觉和视觉)以及大脑的思维,给人留下记忆的则不仅仅是信息,而且还有经验,不管这种经验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假如在做的过程和以后再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大脑的神经元,不仅可以让信息和经验成为一种长期记忆,而且可以和大脑中的先验知识、经验进行综合,并内化成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品格,使得其能融会贯通,灵活应对外在的变化。这才是所谓教育的目的,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F. Skinner所说, "Education is what survives when what has been learned has been forgotten."(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国古代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荀子在其《荀子·儒效》中也有与之意思相似的文字: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荀子·儒效》

有人认为,上面那句英语格言译自荀子的语录,但似乎是意译,到网上搜了一下,还真找到了证据,但没有找到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刻有这名格言的图片,第一张图处注明是“古代中国格言”,第二张图取自网页,但却注明是“孔子”(Confucius),网上也有认为此格言来自孔子:“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但却未能找到出处。但不管怎样,东西方在对于体验式教育的认识和见解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

著名的教育家帕克赫斯特说过:“经验对儿童的价值,如同对成人的价值一样,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经验的确是孩子们学习的好教师。我们知道,所谓经验是指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就是指一种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准备做或正在做的事可能会“错误”甚至失败,我们常常采用的“马上制止”或“纠正”之类的方法,表面上是帮助了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在实践中获得宝贵经验的良好机会。

经验必须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书本上或成人的“经验”如果告诉孩子,那还仅仅是一种“知识”,并不是孩子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现代教育的理念告诉我们,让孩子们学会学习要比学会知识重要得多。要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就应该多给孩子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去尝试成功,甚至是尝试错误和失败,只有这样,才会使他们积累自己的经验,并能运用这些经验更好地去自己解决问题。成长的过程就是让孩子在经历甚至尝试错误中生成自己的经验系统。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