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文学家——王逸、王延寿父子

2016-04-05 

襄阳历史名人

王逸,字叔师,襄阳宜城人。东汉文学家。历官校书郎、侍中。所著《楚辞章句》,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作品《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另有赋、诔、书、论及杂文等21篇,又作《汉诗》123篇。明代有《王叔师集》行世。

王逸《楚辞章句》,大约成书于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年)左右。该书既保存了屈宋及汉人的楚辞作品,也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楚辞章句》是对《楚辞》的一种注释。而《楚辞》一书是经过战国到东汉较长历史时期中经多人之手陆续编纂成的。景、武二帝之世,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所辑《楚辞》影响较大,成为当时较流行的本子,奠定了《楚辞》一书的基础。元、成二帝之世,经刘向之手增补定型,共为16篇,成为总集之祖。16篇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以上为屈原所作)、《九辩》(宋玉)、《招魂》(屈原作,王逸谓宋玉作)、《大招》(王逸谓屈作,或言景差作)、《惜誓》(贾谊)、《招隐士》(淮南小山)、《七谏》(东方朔)、《哀时命》(严忌)、《九怀》(王褒)、《九叹》(刘向)。王逸以刘向所编定的这一16卷本《楚辞》为底本进行注释,名曰《楚辞章句》。现存《楚辞章句》有17卷,多出王逸作的《九思》1卷,或云王逸本人所增;或谓其子王延寿所为;或说他人所补,而前者的可能性较大。

王逸作《楚辞章句》,先在每篇作品前加上小序,以考其作者和创作时间,简释题意和阐述作者的创作意图。然后再对每篇作品逐句作注,着重词汇的解释。王注保存了不少汉代的旧说,对《楚辞》中的方言土语亦多能指释。《九章·抽思》以下的诸篇注文,往往隔句用韵,对古韵研究亦颇有价值。王逸以经学思想评论屈原作品,把"讽谏"看做是屈原作品的价值之所在。

据《楚辞章句叙》和《九思叙》所记,王逸之所以作此书,主要是读《楚辞》而伤愍屈厚;又因屈原死后,忠臣贤士读屈作而高其节行,妙其丽雅;还因王逸与屈原"同土共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更是因为不满于班固对屈原与《离骚》的评价。

在楚辞热中,从贾谊到司马迁,对屈原和楚辞,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不过,由于他们处于天下大一统的时代,则对屈原的处世态度提出过异议。贾谊谓"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吊屈原赋》);司马迁也说"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但都出入怜惜的口吻。到了两汉之际,杨雄、班固则一反常态,否定屈原精神,尤以班固为甚。

王延寿,字文秀,王逸之子。曾游鲁国,作《灵光殿赋》,叙述汉代建筑及壁画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与他同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也写了此稿,但见到王延寿的《灵光殿赋》后,大为惊奇,自愧弗如,遂焚己稿,改作《梦赋》。王延寿年仅20多岁溺死于湘水。

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他描写了鲁国灵光殿雄伟壮丽的景象,其中有一段详细描绘了其殿的壁画内容:

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海神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鸿荒朴略,厥状睢盱。焕炳可观,黄帝唐虞。轩冕以庸,衣裳有殊。下及三后,淫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戒世,善以示后。

鲁灵光殿,是汉景帝与程姬所生的儿子后被封为鲁恭王的刘馀所建。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载,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刘馀被立为淮阳王,第二年徙王鲁,“好治宫室,遂因鲁僖基兆而营焉”。灵光殿是他所营造的最主要的宫殿。从《鲁灵光殿赋》的序及描写来看,这座宫殿不是日常起居的宫殿,而应是当时鲁国的宗庙。宗庙是权力的象征,所以,当“遭汉中微,盗贼奔突,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堕坏,而灵光岿然独存”时,作者才“感物而作”,曰“岂非神明依冯支持,以保汉室者也。”“其规矩制度,上应星宿,亦所以永安也。”

《鲁灵光殿赋》正文开始,便交待这种宗庙建筑的文化象征功能:粤若稽古帝汉,祖宗氵睿哲钦明。殷五代之纯熙,绍伊唐之炎精。荷天衢以元亨,廓宇宙而作京。敷皇极以创业,协神道而大宁。于是百姓昭明,九族敦序。乃命孝孙,俾侯于鲁。锡介珪以作瑞,宅附庸而开宇。乃立灵光之秘殿,配紫微而为辅。承明堂于少阳,昭列显于奎之分野。

从此段描写中的“荷天衢”、“廓宇宙”、“配紫微”、“昭列显”等语句中,可知此类庙堂宫殿,乃宇宙的象征。在“祖宗睿哲钦明”的保佑下,“协神道而大宁”。并以“介珪”等物作为祥瑞的表征。此便是灵光殿被称为“秘殿”的原因。三代以上,以神设教,秦汉时代承袭此制。天子有宗庙,郡国立高庙、郡国庙。“各自居陵旁立庙。又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宗庙中的图画天地的品类,都是为这种礼制服务的。其造型和图画,往往就是天地神灵的象征表现。其壁画,往往是神灵、祖灵、英雄故事,历史传说、道德规训图的形象表现。从流传到现在的汉代祠堂画像中,我们的确可以看到类似的表现。如山东武梁祠的壁画,完全可以看成《鲁灵光殿赋》所描绘图画的注脚。

来源:中国襄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