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大数据列车提升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2019-12-17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历史发展里程碑来看,随着相关文献数量的增加,文章著作质量的提高,文章分析主题和角度也都进行了相应的扩张和补充。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相关行业内已经被众多作家学者广泛关注。同时这种高校图书馆行业内对学科服务认可度的大大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地位,推动了今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发展,使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可以做到长治久安。

时势造英雄,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形式不同,思维方式开放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对同一事物都会产生不同直观感受,所以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学科服务的定义也会有所区别。

在学科服务被提出的初级阶段,学科服务被广泛认为是由用户需求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认为学科服务主要衡量标准是信息服务用户的第一直观印象。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在发展初期被定义为能够改善原有高校图书馆发展路径,注入信息化服务的观念,保证文献流程工作的圆满完成。以科学研究为主旨的基础上增添知识化的含义,尽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需求,维护信息用户合理权益不受侵害作为服务开展的导向。同时进行科学研究和实施决策的深度挖掘,寻找最有利的解决方案,提供更优质、更充实、更全面的信息化学科服务,并随时注重信息用户认可度获得的持续性,全面调动可以利用资源,积极提出工作开展措施,做好学科服务工作前期准备,努力推动学科服务与信息用户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目前,随着大数据时代背景影响的不断深入,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渗透,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有了不同于传统只是单纯由学科馆员总结归纳观点的全新定义。在当前全新数字化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是在满足信息用户科学研究需要为基础,继而相应延伸出的全新学科服务运行机制。其主要构成是站在用户的高度上,以高校图书馆为基点,进而向其他相关部门相互关联形成的发散扩张式发展。将学科服务的前端和后端为代表的信息提供和科研参与两者相互结合、相互转化,并在此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提供高效信息用户教学科研的保护屏障,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的行业地位,拓宽学术领域影响范围,提升图书馆对学科建设的贡献维度。

所以对于今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发展前景主要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信息用户三方面进行考量分析。第一,高校图书馆革新方面。作为提供学科服务运行平台的重要机构,高校图书馆要适应高校信息环境的变革,摒弃原有单纯以指导为主的咨询导向工作,增强学科服务工作意识,补充学科服务工作内容,转而向稳步提供高质量的学科服务作为改革创新的突破口。第二,学科服务推进角度。学科服务的快速推进式发展主要依赖于学科建设工作的完成,学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完整且全面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依靠专业知识的导向性服务。为推动学科服务的发展前景向更有利的方向进步,需要学科建设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第三,信息用户指导层面。由于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全方位渗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信息用户追求更高的信息获取体验。不仅是要求信息获取渠道广度的扩大,同样在信息获取深度上有所拓展。这是大数据时代随之而来的机遇,同样也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挑战。将以上三者相互协同发展,最终完成彼此之间的良性作用,实现互惠共赢的局面,逐步增强并完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性发展。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为获取好的发展,就必须正视当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将所发掘的弊端进行集合整理,逐一进行修改完善,才能构成一个良性的基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开端,最终完成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跨步式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正在面临以下两方面的不和谐因素,正在影响制约着它的进步。

1.学科服务工作人员方面。第一,专业人员数量相对紧张。从当前各项数据显示,我国学科服务的专业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即使是对于学科服务发展历史悠久,发展状态已经趋于成熟的国家高等学府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来说,学科馆员在整体图书馆工作人员占比都很低,那对于学科服务处于发展开端的其他高校图书馆来说,这种情况则更为明显,有的高校图书馆可能都没有设置学科馆员这项职能岗位。由于当前这种人力资源分布,学科馆员配比有很大缺失,不能符合发展的现状,没能保证基本的人员配比,缺乏提供良好的人员环境氛围的条件,致使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从更深层次进行探讨可以看出,这种显而易见的不合理配置,使得学科馆员人员整合方面不能适应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基本建设。除此之外,专业人员质量有待提高也成为当前形势的不和谐影响因素。许多高校图书馆专业学科馆员数量少,所以许多都是兼职而非专职的形式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担任。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缺乏,专业能力水平不高,持续获得岗位培训和再教育能力减少。同时,我国高校图书馆没有能够建立一套完整成熟的学科馆员资格认证流程,缺乏专业认定标准和相关职能考试,使学科馆员岗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设置与之相对应的学术专业课程学历,这也是影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专业能力缺乏的一项原因。缺乏权威的学科馆员认定标准,相关教育和专业培训频率低,学科馆员身兼数职致使精力分散等多重方面都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

2.学科服务本身内容方面。通过对专业人员等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本身内容等主观条件存在弊端。学科服务内容相对匮乏,学科建设内容覆盖程度低,覆盖面积小,涉及到的用户人群不够全面具体,也缺乏用户人群对学科服务需要信息的差异性进行思考。比如,没有充分考量本科生为主的学习用户,教师为主体教学型用户,以及主要由教授研究生为代表的研究型用户,这三类信息用户的实际需求也没有将相应信息进行分类提供。除此之外,学科服务内容也很表面,层次浅显,没有深度挖掘学科服务更贴近实际需要的特征,只是单纯浅层次的进行了一概而论,提供基本的信息咨询,使得高校图书馆利用率低且造成影响浅薄。目前学科服务内容建设急需得到补充完善,不仅是从“量”上进行改变升级,更多是需要完成“质”的优化。

四、大数据背景下学科服务创新的发展措施

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的历史过程,发展前景思考,当前现状存在弊端等多角度的探讨,为了进一步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未来的发展,全面衡量理论实际和现实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匹配学科服务资源配置。学科服务资源配置要适应现今的发展趋势,进行全方位考量后的合理匹配。高校图书馆需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向高校有关管理部门进行申请,提出合理要求,由此获得高校的关注,有利于推进相关聘用政策制定和经费的补给。由此达到引进聘用专业学科馆员并且能够保证学科馆员专职的进行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目的。

2.学科服务内容深化补充。着重考量不同信息用户的实际需求,将信息用户进行区别分类,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对于学习型、教学型的信息用户,主要侧重于对于成果信息的提供,两种信息用户之间搭建联系,信息彼此之间交流共享。研究型用户则需要优先考量研究的作用,主要信息获取以有关提问式或质疑式响应信息,提供一个思考研究的方向,并由此延伸出研究性用户更多新的想法,达到学科服务内容深度优化的目的。

来源:新课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