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职业院校的趋同化与同质化》

2014-06-16 

嘉宾简介:裘玉平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科研、鉴定及工会工作。正高级高级讲师。浙江省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带头人,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汽车驾驶、修理专业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技工院校省级督导员,浙江省交通教育研究会委员,《汽车维修与保养》杂志汽车维修专家委员,全国交通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人保部职业培训教材工作委员会技工院校教材专业委员会委员,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管理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完成的教材、课题等成果作品在全国性评比中获奖5项。曾荣获浙江省技工院校教研之星、浙江省优秀职业技能鉴定专家、浙江省交通系统283第二层次人才、交通部“吴福-振华”奖、全国交通职业教育优秀带头人、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等称号。

这个话题,大学本科院校之前讨论得很长久了,我觉得现在我们职业院校也有必要讨论一下。

一、问题的提出

前些时候,一家知名汽车生产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召集全国一些职业院校领导举行校企合作洽谈会。期间,一位高职院校的领导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里有中职、高职、技师学院的学校,要达成校企合作办冠名班,你们是如何给我们这些学生在工作、生活及待遇上的区别的?如果你们企业是一样对待的,那我认为对高职的毕业生是不公平的。”

二、是什么使企业用工标准变成趋同化和同质化的?

主讲人 裘玉平(459840546) 20:15:37

改革开放前,初高中后能继续上学是非常幸运的事,能继续上学意味着能捧上铁饭碗,哪怕是中专、技校。

原来,我们的院校招生实施的高度的计划模式:本科、专科院校是培养工程师的、中专是培养技术员的,并且这两种是干部编制的。而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是工人编制的。农技校是培养技术型农民的,是没有编制保障的。

上学除书费、杂费外,不用交学费,还有一定量伙食补贴。毕业国家包分配,培养干部的就是到干部岗位做管理的活,培养工人农民的就是干工人农民的活。

如果工人编制的要提干,还得办“以工代干”等手续。

现在,我国大学已由精英教育实现了大众化教育。近几年初中后的学生一半升普高,一半升中职。普高后的学生绝大多数能上大学:差一点的上高职,好一点的上本科。中职学生,其实也一部分在准备高考,一部分3+2、五年一贯制、还有一部份通过成人高考还是能拿到国家承认的成人大专(高职)学历文凭。这样一来,初中后的小孩,绝大多数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升到高职层次。

如今,院校毕业生不再存在分配的问题。每个规范化一点的企业或单位,找员工基本上由人力资源部通过公开招聘,双向选择说了算。进入企业实习,学生要面试结果说了算;毕业生要正式签约一般由试用期的工作表现说了算;转成正式员工后,薪酬高低一般由工作质量和产值说了算;员工要提升或专业技术资格晋级、要考核和聘用,由技能或群众测评、业绩说了算。加上大多数的企业用人不再有什么干部与工人编制之分,只有新手、老手、熟手、高手之分。学历普及后,企业用人一律从一线做起,薪酬、晋级的关键不再光看学历而是慢慢转向素质和技能。

眼高手低、定位过高、期望过高、工作不稳定,也造成了企业不喜欢看好高学历学生的原因。

三、职业院校趋同化和同质化现象

主讲人 裘玉平(459840546) 20:23:32

院校趋同化是指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定位、学科专业设置、管理模式以及校园建设等方面出现的雷同化、一致化倾向。

主讲人 裘玉平(459840546) 20:24:02

趋同化现象,较为常见的是 “攀比”型,这是一种“向上”的趋同。另外还有两种经常被忽视的趋同现象:一是模仿同类型的学校,比如开设相同的专业和课程、引进相同的人才等;二是模仿地位不如自己的学校,比如很多院校在其外围开设了很多的自考助学班、职业培训等,这两种趋同可以看作“同位趋同”和“向下趋同”。

同质化是趋同化的终结,是趋同的结果。

我国人口资源过剩,教育资源不均,就业资源不足,造成了院校的外延发展的趋同化和同质化,内涵发展的存在较大的差异化。所以,趋同化和同质化要分两方面看,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主讲人 裘玉平(459840546) 20:27:28

几个比较典型的趋同化与同质化的现象:

(1) 职业院校能录取的生源素质层次趋同。

由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扩招,职业院校的生源与改革开放前比已趋于同质。职业院校虽有经高考与未经高考的区别,随着录取率的提高和录取方式的增加,除了不同地区高考录取分数的差异存在外,这个区别已可忽略不计。

今天的高职生就是原先我们技校录取的学生。今天高职学生很多是我们中职通过3+2,五年一贯制送的学生。

浙江省今年的成人高考专科(高职)共考3门课,总分450分。录取分数:文科125分、理科116分、艺术文88分、艺术理82分、体育文是88分,而且这些成人高考的对象已从社会人员转向中职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甚至在校生。

录取率已达参加参加成人高考考试人员的90%以上。

150分一门的三门课,只要有一门考好了,或每门考了40分就可录取高职院校了。

(2) 职业院校毕业出口接受的岗位层次趋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两极分化。市场只分高端岗位和一般岗位。

机关事业单位、国企一般选人仍采用面向高端学历学生或有一定岗位就业经验的人采用公开招聘的方法进行,这些岗位由于职业提升途径畅通、收入稳定可称为高端岗位,本科生和研究生难就业说的就是这些单位难进,而一般企业一线岗位他们大多看不上,这些企业一般也不会轻易用他们。

一般企业接受学校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学制毕业生,普遍采用同一个平台接受,经过双向选择定向实习、见习,再签约试用,最后按计件制或以产值定报酬方式进行按劳取酬,这些企业用人的共同点是要“听话、肯干、稳定”,这些岗位面向的就是我们的职业院校,但对职业院校的学生也就难得细分,基本上得先进入一线岗位。

主讲人 裘玉平(459840546) 20:40:33

目前,只要是在职业院校就读,就业不成问题也是一种趋同的认可。

(3)职业院校的办学方针趋同。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法已经把“育人为本、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方式等纳入法律。

主讲人 裘玉平(459840546) 20:43:03

职业院校都确定了“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从传统的升学导向朝就业导向转变”。

同时,教育是一种“服务”的理念也已被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认可。办学引进了顾客的概念:学生、企业、政府、家长成了直接和间接的顾客。

技工院校重点评估,要求申报评估的院校建立并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不少职业院校已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以确保教学服务工作持续改进。

(4)培养目标趋同。都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其中:高职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培养中级技能型人才。

这些目标的共同点是毕业后要求“立足生产一线,当技术工人。”

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都强调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的相互结合,侧重于实际应用解决现实问题。各院校的校训、教风、学风、校风基本趋于一致。校训都强调了“德”与“行”并重。

(5)开设专业趋同。都确定了以市场为导向,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生产的办学思想。都以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区产业结构为基础设置专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

主讲人 裘玉平(459840546) 20:56:13

大家不约而同地开设了紧缺型人才专业特别是热门专业,如机械加工类专业、汽车维修专业、烹饪专业、现代物流、护理专业、服装设计、动漫专业,选择了办学成本较低的人文、经贸专业:如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会计专业进行办学。

主讲人 裘玉平(459840546) 20:57:00

普遍弱化甚至放弃了农、林、牧、副、渔、远洋类等国家战略性较强但从业收入前景不乐观、工作条件艰苦的专业。

(6)课程体系相似。由于人多资源少,我国职业院校基本上实施的是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教育课程结构。

文化课阶段由于内容高度统一,大多以地域主管部门统一教材和统一考试。体育、思想政治类课程目前仍统一设置时间、课本和达标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向深度推进,随着国家向职业院校的投入增加,教育与培训主管部门领导、院校领导、广大教师和企业员工到国外考察进修的机会增加,国外教材的引进和消化加快。

很多跨国企业也带来了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员工培训教材。很多企业也设了内训师培养员工。

专业课阶段,各院校在示范校建设、品牌专业建设、示范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开展了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创新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教材由于国外技术资料和学生生源素质偏低的影响,注重图文并茂、简明扼要、实用够用方向发展。

中高职课程内容虽部分学校部分课程开始了中高职衔接的处理,但由于课程体系的衔接工作是由有中高职合作关系的学校之间改良的,并没有升到省级国家级层面统一解决,所以中高职仍有断层和重叠现象存在。部分专业,中职学校选用了高职教材,教材选用也出现了完全同质的现象。

近几年,国家推行示范校、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在邓泽民、姜大源、赵志群、石伟平等教育专家指导下,职业院校教师走向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一道,进行工作任务调查,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归纳提炼“学习领域”,编写了大量适合于本地区或本校的课程标准、校本教材、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

这种开发流程来自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德国,现已普及到各类院校。

但是,去过德国考察的专家和教师都知道,德国的课程标准是统一的,由国家专门机构的课程开发专家团队(小组)专门研发批准后颁布的。而这个工作在我国是先由院校开始,由经济发达省率先组织教师开始的。

成熟的职业、专业,我国由国家职业鉴定中心已进行全国性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调查、岗位能力分析。

新开专业在国家尚未有职业标准的前提下是可院校组织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调查、岗位能力分析等研究。

主讲人 裘玉平(459840546) 21:12:50

(7)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趋同。虽然我们国家花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引进来走出去,学习引进了发达国家教育模式和方法,各层次各类型职业院校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都在尝试和推行。

模块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工学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法、工作过程系统化、工艺化教学、行为导向教学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双元制教学、模拟企业组织结构学习、生产性教学实习、新学徒制教学、职业核能力培养课程、综合职业素养培养、7S教学等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传遍职业院校,在各院校的总结性材料中多少都有所体现。但因我们是人口大国,生均教学资源少,试验和推行的受益面和效果并没有总结里写的那么理想。

(9)校企合作趋同。都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都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与企业取得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合作,主要方式有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产、学、研结合,共同开发校本教材等。

我认为职业院校最实在最有必要做好的的校企合作是:学生都在高年级设置了一定时间的生产实习,有的一学期,有的为一年或一年半。实实在在做好生产实习!

主讲人 裘玉平(459840546) 21:16:40

(10)师资趋同。专业教师基本上来自于学校毕业生,极少量来自于企业,有企业生产经验的极少。教育系统的中高职院校提倡的是“双师型”教师,人社系统技工院校提倡的是“一体化”教师。国家和学校都确定了一定期的下教师必须到企业参加生产劳动的要求。专业教师的配比也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很难区分各类职业院校有多大的区别。

(11)技工院校普遍推行“双证制”,在毕业的前获取职业资格证书。除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外,普遍中高职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都要求考取中级工证书。可惜行业并没有严格推行职业准入制。

(12)学生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上,各类职业院校都设了时间与内容基本相同的军训、德育讲堂、主题班会课、文化艺术节、技能竞赛、封闭式管理、准学分制、学生社团、学生团校与党校。

四、职业院校趋同化与同质化的原因

1.主管部门政策导向形成的积极的趋同化和同质化

2.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消极的趋同化和同质化

3.随波逐流,盲目跟风,造成的趋同化和同形化

4.在管理方式上取其“短”而用之,明知是错,照搬不误造成的趋同化与同质化。

第1点:主管部门政策导向形成的积极的趋同化和同质化

积极同质化竞争表现在各职业院校或专业之间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例如,通过创建示范性中高职院校、示范性实践基地、精品专业、精品课,以及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以评促建,有效地促进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向更高的标准看齐。

向更高的标准看齐。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就是同质化。在“看齐”的过程中,既要学习别人先进的办学经验、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又结合自己实际,更好地形成适合本院校或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办学、教育教学特色,就是中高职教育积极的同质化竞争。

由于政府教育部门对职业学校的“自上而下”式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全国职业学校的教育方针政策、建设计划、学校院系和专业设置、招生任务、财务计划、重要的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教材编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产实习等事项统一掌控起来。使得我国职业学校对政府教育部门有极高的依附性。最终在办学结构上越来越趋向于政府教育部门的要求。鲍威尔(Powel1)也曾说过:“组织间的依赖程度越高。则组织的类似程度越高”。

第2点.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消极的趋同化和同质化

教育体制改革一方面基本取消了行业部门办学。削弱了各院校的行业联系,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院校特色办学的环境和能力;另一方面许多有特色的院校由于合并或者重组成为规模巨大的综合性职业院校,由于管理环境和办学条件的变化也削弱或丧失了原有的办学特色,导致教育同质化。

第3点.随波逐流,盲目跟风,造成的趋同化和同形化

在专业设置上不切实际,盲目追求热点专业。在专业建设上简单抄袭、照搬、模仿,只求“形似”。比较典型的是将“对本专业生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和学习领域转换,应遵循以能力本位为中心,以工学结合教学思想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的理念,坚持虚拟仿真、现场实训、课堂展示、数字资源等多平台相互融通的教学思维,通过行业分析、岗位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规划等步骤进行本课程的开发设计”等等词语抄袭套用,写进培养方案或课程大纲说明,就美其名日是课程体系重构了。再如,推行素质教育,马上就会有人拿出一套素质教育的经验;提倡工学结合,立刻就有工学结合的成绩;要求“教学做一体化情景教学”,很快就会形成一系列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诸如这种不深入思考,不进行培训,不经过艰苦、细致的探究过程,仅仅望文生义就得来的、速成的“成果”,其实不能算同质化,充其量只是“同形”。

迈耶指出:“在制度化环境中,组织迫不得已去吸收广为流行的组织运作的理性观念和社会的制度化所定义的做法和程序。这样做,组织就可以提高合法性和生存的可能性,而不管习得的做法和程序的直接效果如何。”

第4点.在管理方式上取其“短”而用之,明知是错,照搬不误造成的趋同化与同质化

职业院校领导人的行政管理习惯,容易导致他们以学校“管理者”、“领导者”。而不是以学校“服务者”的面貌出现。有人总结了我国本科院校的校长“专家型的多,管理型的少;硬专家多,软专家少:事务主义者多.从事教育研究的少”,职业院校的校长也有类似的情况。这些特征尽管描述得不够全面。但的确反映了当前职业院校管理者在专业背景和管理方式上的趋同。

例如聘用兼职教师,经常可以见到某某学校、某某专业从企业聘用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任了20-50%的实践教学教师的数据。而目前,我国高级工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6%的水平,技术尖子在企业都是凤毛麟角,不管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担负繁重的工作任务。

再如不少职业院校声称已经实行了学分制,但这种不完全学分制中的学分制要素很小,基本等同于学年制。

特别是在就业服务上,有些院校不把真功夫做足,没有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推荐和信息服务体系。而是你搞招聘会,我也搞招聘会;你让学生交就业协议,我也让学生交协议,只要能把就业率统计上去就行。媒体曾公开披露某院校毕业生不交就业协议就不给毕业证,造成毕业生就业率严重失实的报道。

五、消极趋同化与同质化的危害

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进行思考时,不仅要考虑专业建设的发展要求,也要考虑社会需求方面的要求。在高等教育本科与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恶化的今天,如果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还都朝着表面趋同化同质化的“高水平”目标前进,结果就是大家在同一平台内进行同质化竞争,争夺有限的办学资源,输出同质化的人才“产品”。就会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主要有:

1、培养的人才雷同,不能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导致结构性失业。一些专业型人才严重过剩,而生产第一线的人才却很短缺,将严重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需要的人才应是多元化的和具有一定结构比例的,大量专业相似、知识结构相似、技能相似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有些专业的学生供过于求。而又有很多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必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2、职业院校只片面注重规模,容易导致重复建设,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一些职业院校为了进入所谓的“高水平”、“品牌“学校行列,花大力气和代价扩充自己的专业覆盖面,举债建设一些所谓的专业实训中心、实训基地、校中厂等,造成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极大浪费,而且给学生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3、不利于对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进行指导。由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化,造成了各级各类学校间缺乏明显的区分,使得政府在对职业教育进行整顿与管理时,无法按照特定的职业标准、岗位需求进行分类指导,常导致“一刀切”和“整锅端”的后果。要想完成职业教育任务,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多样化。因为随着职业教育的普遍化,受教育主体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而职业院校的趋同化则很难满足不同受教育主体的需求,长此下去,将会出现职业院校千校一面,人才结构单一,大众化难以实现的尴尬局面。

4.职业教育同质化所带来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我国原本是一个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的国家,同质化使相同专业、知识结构相似的学生涌入就业市场,使我国的就业压力更加雪上加霜。更为严重的是还可能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落实。

5.同质化将使职业院校面临生存危机。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的角度上讲,任何同质化竞争带来的都将是两败俱伤,而弱者将会被淘汰出局。事实上,很多职业院校面临着招生难的困境,同质化带给职业院校的将是优胜劣汰的严峻的生存考验。

总之,趋同化和同质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内涵建设、教学质量向高标准、高质量方向趋同,做到我们的教学服务质量同质化。同时保持我们各校之间规模、模式、文化、专业、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化和差异化办学,才能在人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讲人 裘玉平(459840546) 21:28:13

今天这个话题我仅仅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高校特别是本科讨论得很能多,很多观点也引自他们的文章。相应地,职业院校可以研究的话题则更多。谢谢大家参与讨论。

来源:高职高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