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性是立足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必要基础

2014-02-17 

嵇少丞

最近加拿大新闻媒体上谈哈珀总理访华的很多,哈珀的代表团去中国卖石油、卖资源、租熊猫。代表团正式成员40人,其中11名是华人,可惜没有一个是中国大陆背景的。随团还有25名记者(例如, CTV的Roger Smith),其中4人华人媒体记者:明报的陈志强、Omni电视台、新时代电视台、以及蒙特利尔的《七天》周刊的胡宪。蒙特利尔共有华人12万,中文报纸(周刊)就有7-8家,《七天》仅是其中一家。访华全部行程5天,每个记者交费7000加币。胡宪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她的旅费是从由蒙特利尔侨社社团和个人筹款而来。在空军一号飞机上,记者们与代表团正式成员不同舱。在华期间,记者们坐面包车,与代表团正式成员不同车。

随哈珀总理访华期间,4位华人媒体记者各收到一封总理办公室的警告信,原因是他们其中一些人挡住总理专门摄影师拍摄哈珀走下机梯的镜头,而其他主流媒体记者却并没有收到这样的警告信。众所周知,记者是分级别的,有些场合只有少数几个总理专用媒体记者才准在场。唐人街中文小报记者,第一次遇到这种场面,兴奋地忘记了规矩,还以为平常在中餐馆拍侨领聚会使劲往前挤抢镜头啊,职业精神令人敬佩!

在广州,加拿大总理办公室提示每位代表团成员,没有加拿大领事馆的人陪同上街购物是不安全的。记者胡宪对此不以为然。我记得,钟南山院士的电脑包就是在广州街上被抢过,加拿大国家代表团正式成员包里肯定有重要文件,若在街上被抢,后果严重,总理办公室适当提醒也是必要的,他们毕竟不是普通的旅游人员。

据胡宪发表在《七天》上的报道说:“在和加拿大同行的5天相处当中,笔者时常能听到对中国的嘲讽。比如路过建国门外的LG双子塔,有人对‘Twin Towers’ 评论说是模仿美国,于是有人接口道: ‘Chinese copy everything’。面包车中响起会心的讥笑声。”其实,中国大城市许多地标建筑是外国人设计的。

胡宪写道:“加拿大代表团中的大多数人对中国的态度却是表面上友好,实则诚意不足。在他们彼此的谈笑当中,更能听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偏见,甚至是轻蔑”。其实我倒认为还是就事论事好,不要碰不碰就扯上中国。以点盖面的宣传报道,往往给人造成制造种族矛盾甚至仇恨的嫌疑。

其实,在西方知识界的确有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对现代世界文明没有贡献,他们只是在享受西方文明的科技成果而已。火车、飞机、汽车、轮船、电影、电视、电脑、卫星、家电、手机、GPS等等,无不不是西方人发明创造出来的。中国科教界弄虚作假实在很多,中国人近年来一直是国外野鸡大学出售假文凭的最大客户。学术作假长期得不到处理,骗子继续招摇过市。如果学术上的跟屁虫、水平不入流的人、生活上却比段振豪还段振豪的人还被吸收进院士俱乐部,这样的院士群体肯定不被国际学界给予应有的尊重。他们认为,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是靠廉价的农民工打拼出来的,与科技发明创造无关,中国人真的没有什么好骄傲的。”

胡宪委屈地写道:“(面包车里),没有人顾及我的感受,也许大家已经很顾及了。我要是不在呢?”“可是当我凑过去说,我就来自这个城市,我的妈妈今晚会来看我.......除了华人兄弟,没人为我高兴,有的甚至拉开了距离”(记者要拿出自己的专业水准让人佩服,光教老外‘认钞票’、‘当向导’就太业余了)。

胡宪继续感叹:“我们这些旅加华人,哪一个不是一颗心掰成两半,一半交给加拿大,一半留在祖籍国,惟愿两国亲密友好,让这颗心安稳团聚。”

胡宪还写道:“同样是那位知名记者,在回来的群发信中声称他回来后做的第一件是就是‘清理精神和心灵的污染’。听他这么说我很难过,因为在旅途中我们相处还算不错”。胡宪所指的那位知名记者不知是不是她前文中所说的CTV的Roger Smith?旅途中相处不错是一回事,但是价值观却是另一回事。要我是胡宪,我不会未经对方允许就把私人通讯的内容公开发表到报纸上。

胡宪借用一位采访者(据说是位“一走进酒店大厅立马被服务员认了出来”的名人)之口说:“什么中加友谊?狗屁!人家加拿大从骨子里就看不起你中国人。现在哈珀来,不就是因为你中国有钱了,人家不得不跟你赔笑吗?就像一些文化人,想搞场演出、想出一本书,没钱,只好向那些有钱人,特别是暴发户去点头哈腰,陪吃陪聊……可双方根本不是同一类人,一个有文化没钱,一个有钱没文化。中国人应该心中明白,别跟人家瞎套近乎,别以为你有钱了,人家就看得起你了,就想跟人家做朋友了,人家那是无奈!两个价值观、信仰根本不同的人怎么可能成朋友呢?”

附件:

看一下影响人类生活的发明创造里有没华人的身影。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论,导致了20世纪物理学的一场革命;

1900年,《梦的解析》出版,这是一本惊世骇俗的书;

1901年,发现了X射线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成为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01年,诺贝尔奖成为国际最高荣誉奖;

1902年,威利斯·开利设计了第一个空调系统;

1903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造就了一位火箭之父;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冲向碧蓝的天空,这是人类航空史上首次自主操纵飞行;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电子时代;

1905年6月,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包含了一个将要改变整个世界的理论:狭义相对论;

1906年,美国发明家福雷斯特对二极管加以改进,研制出三极管,这看似小小的一步,却是人类在打开电子时代大门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福雷斯特因而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无线电之父”;

190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由美国芝加哥人费歇尔设计制造;

1907年11月22日,世界上第一艘现代化客轮“毛里塔尼亚”号第一次成功横渡大西洋;

1910年,同位素被发现,使人类认识并可以利用的化学元素的实际数量增加了很多倍;

1911年,有人制成了一个磁垫列车模型,在其后的几十年里,德国、日 本、加拿大、美国等对磁悬浮列车进行了反复试验;

1912年,第一块霓虹灯广告出现在巴黎大街上;

1912年,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在使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动物的过程中发现了维生素;

1912年,法国人发明人造棉;

1913年,第一条汽车生产线开始应用;

1915年,魏格纳写成《海陆的起源》一书,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1917年,加拿大科学家发现细菌的天敌:噬菌体;

1921年,挪威气象学家向世人公布了大气环流图案,从而揭示出地球上空大气运动的规律;

1921年,对结核感染具有免疫作用的卡介苗进行人体试种,取得良好效果;

1923年,世界上第一张彩色胶片诞生;

1923年,世界上第一台冰箱在瑞典问世;

1924年4月到9月,人类完成首次环球飞行;

1925年,德国科学家海森堡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创立了著名的矩阵力学理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量子力学第一定律;

1925年,苏格兰发明家第一次推出电视系统;

1928年,青霉素问世,开创医学新纪元;

1928年,大陆漂移的内在动力被发现:地幔对流;

1929年,世界上第一批石英钟问世;

1931年,拉链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

1931年,世界上第一条微波通信线路在英国多佛和法国加莱之间建起;

1931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这是“人类的第三只眼”;

1932年,美国专家研制出第一台有效的心脏起博器,这一发明使很多心脏病人得以起死回生;

1932年,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在德国出现;

1933年,“尼龙之父”卡罗瑟斯的发明,引起一场全球性的尼龙骚动;

1935年,第一个实用雷达装置发明成功;

1936年,年仅24岁的图灵发表了奠定整个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基础的论文;

1937年,世界上第一架射电望远镜在英国建成;

1938年,匈牙利人比罗兄弟独立设计发明圆珠笔,使整个人类受益非浅;

1938年,中国的黄昌贤用植物激素处理西瓜雌花,第一次获得无籽西瓜;

1942年,在意大利科学家费米领导下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核反应堆成功运行,这标志着原子能时代的开始;

1943年,荷兰医生科尔夫制成了第一个人工肾脏,首次以机器代替人体的重要器官;

1945年,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爆炸;

1946年2月15日,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多用途电子数字电脑,标志着电脑时代的开始;

1946年,核磁共振现象被科学家发现,70年代以来,核磁共振技术与图象重建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194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家弗兰克·利比首次用反射性同位素碳14,准确测定了曾经有过生命的有机体的年代,碳14测年法的发明,对于考古学、海洋学和地球科学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1947年,第一台微波炉问世,掀起了炊用炉具的革命;

1947年,第一个半导体电子增幅器——晶体管问世,成为人类微电子革命的先声;

1948年,美国工程师香农发表两篇有关“通信的数学理论”的文章,系统地讨论了通信的基本问题,由此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

1950年,信用卡问世,“一卡走天下”的时代到来;

1951年,美国的克罗斯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实用的磁带录像机;

1952年,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试爆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

1953年,生物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生命遗传的基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4年,美国设计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进行处女航,宣告了核潜艇时代的到来;

1954年,苏联建成并正式启用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这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开始;

1954年,美国生物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有效口服避孕药,并进行了首批临床试验;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类进入太空时代;

1958年,美国人发现激光,两年后的1960年,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

1959年,美国工程师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

1960年,发明于16世纪的抽水马桶在本世纪开始盛行;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飞上太空的人;

1962年,美国物理学家首次提出夸克模型,并预言这种非凡的粒子不仅存在,而且正是这种粒子构成了其他一切粒子;

1963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外科医师创造了断手再植的奇迹;

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

1964年,中国一所农校的教师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中找到一颗自然株,中国农业从此开始了第二次绿色革命;

1964年,美国贝尔公司推出电视电话;

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力的结晶蛋白质;

1967年,南非开普敦成功进行了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

1968年,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1968年8月11日,一艘名叫“格格玛·挑战者”号的科学考察船开始处女航,目的是深海钻探。经过15年的航行,不仅验证了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而且还有许多重大科学发现;

1968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机器人;

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因特网;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飞船发射升空。21日11时56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足月球,他的一小步标志着人类的一大步;

1971年4月19日,苏联用“质子”号火箭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送入地球轨道;

1971年,世界上第一个通用微处理器问世,被称为第一代微处理器,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诞生;

1972年,CT扫描仪在英国问世,这是继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在医学诊断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1973年,世界上第一个光纤通信实验系统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建成,为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基石;

1975年,美国人威廉·米勒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小型电子游戏机;

1976年,美国开始使用第一代无绳电话系统,移动电话逐渐成为现代“顺风耳”;

1977年,美国宣布研制出了中子弹并开始投入生产和装备部队;

1978年7月25日,一位名叫路易斯·布朗的婴儿在英国呱呱坠地,成为第一个试管婴儿;

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病人在地球上消失;

1981年4月12日,美国耗资100亿美元,第一次把“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上天,使之成为自由往返于天地间的航天器;

1982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研制出高纯度、高效的乙肝疫苗;

1983年,数字式电视机由美国研制成功;

1983年10月,中国一位名叫王永民的奇人发明了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计算机汉字输入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1984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多媒体电脑;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标志着人体“生命之书”掀开第一页;

1991年,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环球网(万维网)正式露脸,这张无形之网使人们相互传递信息犹如在网中穿梭,十分便捷;

1993年,在与世隔绝的“生物圈2号”中生活了两年之久的8位科学家,平安地走出这一人造小世界,标志着美国“生物圈2号”计划首次试验结束;

1993年,美国将信息高速公路列入政府建设计划,一时间信息高速公路在全世界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1994年,与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香港新机场工程、中东和平管道引水工程等一起入选世界超级工程的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5年6月,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对接成功,标志着人类在空间活动中的国际合作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1997年2月24日,多利羊问世,克隆。

作者简介:嵇少丞,男,江苏省盐城市人,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流变学、岩石物理、构造地质学和大陆动力学等。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