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适应社会 先适应大学

2013-11-12 

要适应社会先适应大学

/麦可思专家吴垠

近年来,新生适应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从麦可思对2012 级部分本科与高职新生的调查来看,新生在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学习方面,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新生,较多的问题集中于“缺乏自学方法”“对所学内容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氛围不浓”,比例接近或超过一半,反映了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严重程度。从“缺乏学习动力”“竞争强,学习压力大”“跟不上课程进度”和“缺乏老师的督导和指导”等方面来看,本科新生遇到问题的比例还高于高职。来自农民和农民工家庭的大学生比其他家庭的新生更有学习动力,但是“缺乏老师的督导和指导”问题的比例高于其他家庭的新生。解决学习适应性问题要有群体针对性、病因针对性。

我国大学新生的特色是自小学开始至高考前长期承担着应试压力,进入大学相对完成了明确的高考应试目标。新生普遍产生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一方面是“后高考时代”厌恶学习的生理反应,另一方面,他们的入学志愿很多由家长或老师代理,对于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目前部分大学为了让新生对所学专业更加了解,采用了提前开设专业概论课的教学设计及其效果评价,值得关注。

在大学的学习适应初期阶段,新生不仅要适应与中学阶段不同的学习方式,更要适应社会需求——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进行自主学习。大学对宽松的管理环境的前提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学生不必像高中那样需要老师时刻督导。较多新生遇到的“缺乏自学方法”问题也表明,新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虽然有所增强,但是他们不会随着身份的改变而自然变化,而是需要学校培养“自学方法”。

新生遇到的第二大类普遍性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这也许更是我国新生的特色。令人意外的是,他们在与同龄人相处中遇到的困难要比与年长者相处更大。这似乎违背了人们通常的认识(同龄人之间不应该存在“代沟”问题)。这也许是城乡差别和独生子女背景差别造成的。农村孩子比较谦让,但“与异性同学相处有困难”的比例高一些;独生子女在大学集体生活中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这些问题既是新生不适应大学“小社会”的问题,也是将来不适应进入“大社会”、影响进一步职场发展的大问题。职场失败,不只是输在知识,可能是人际关系造成的。

改进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对策,具体到学校,则需以新生调查为依据。在实施改进工作时,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是提升新生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社团活动具有培养新生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人意识等多方面功能。高校的多数社团情况是,新生名义上加入的多,实际参加活动的少。另外,新生入校前多数没有自主选择的培养和责任感,学生社团应更好地设计适应新生心智特征的制度,增强团队活力和凝聚力,这对于他们尽快适应大学培养目标非常重要。

作者:吴垠,北京大学本科,日本九州大学博士,麦可思咨询公司总裁,全国民意、社会调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320)委员,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