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3-09-11 

作者:蔡泽寰

引言

服务地方,贴近产业,适应市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特点。多年来,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在“政行企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该项目在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从培养与地方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出发,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在“高质量就业、能力本位、产学研结合”思想指导下,按照“1235”总体思路,即围绕“1条主线”: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落实“2个主体”:学校和企业;实现“3个对接”:专业与产业(行业企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建立“5项机制”:“政校企行”四方联动机制、专业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课程开发多元机制、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目标量化考核机制。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有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本校特色的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该项目主要阐述了“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主要特征、实现的途径和保障机制,并介绍了典型案例。

(一)“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

就是围绕“娴熟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在加强素质素养培养,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行业企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工学结合全方位实施。具体内涵是:

专业与地方产业(行业企业)对接。就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对接,跟着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而走,随着行业企业技术进步而变,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而转。

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对接。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行业企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保持一致。

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就是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对接。

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工学结合全方位实施。就是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制定、课程教材开发建设、教学任务实施考核、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等主要环节(过程)始终贯穿校企合作;从教学内容、方式到教学评价全方位贯彻工学结合理念,推广工作任务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模式、适应行动导向要求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推进专业教学向企业延伸,真正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作用,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二)“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建立一种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行业用人标准、企业岗位实际要求有效对接的长效机制,这一模式体现了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人才培养实施主体的“双元性”。即学校和企业两个培养主体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包括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制定、课程教材开发建设、教学任务安排、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学生就业指导等。

2.人才培养内容方式的“针对性”。即针对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校企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制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学习活动依据典型产品(服务),教学模式推行任务驱动式、项目导向式,教学组织试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任务校企共同完成等。

3.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可靠性”。即通过建立并有效实施五大机制,提供质量保障,包括“三会”体制的政校企行四方联动机制,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的动态调控机制,课程开发多元机制,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目标量化考核机制。

(三)“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1.专业与地方产业(行业企业)对接的主要实现途径

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行业企业)对接的有效途径,一是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会同行业企业做好专业规划、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市场调研;二是在深入调查和了解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需求的基础上,围绕地方产业发展走向优化学校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三是引进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并与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职业能力对接;四是按照行业企业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促进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效对接。

以襄阳职院为例,围绕襄阳“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结构,学校积极推进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行业)对接的三种主要发展模式:即对接汽车产业,建设制造类骨干专业,构建校企联盟的发展模式;对接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农林类特色专业,构建服务“三农”发展的新模式;对接生活性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医护类优势专业,推进医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对接的主要实现途径

一是根据实际工作任务或项目的实施过程把握知识能力素质的掌握过程,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确定教学过程的内容及顺序,以此确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块;二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设计基础,以工作任务或产品实现技术、方法、手段等知识和技能确定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三是实行“课证融合”制度,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明确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所掌握的内容,毕业时不仅可以取得“双证”,更重要的是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真正对接。

3.课程与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对接的主要实现途径

一是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二是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三是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四)“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1.建立“合作办学理事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三会”)模式的“政校企行”四方联动机制。校级层面建立政府主导的“合作办学理事会”咨询决策机制,系院层面建立行业主导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机制,专业层面建立学校主导的“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工作运行机制。通过“三会”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行业指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实现“政校企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建立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的专业及培养目标的动态调控机制。通过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制度、专业调整预警制度、专业定期评估制度和专业调整论证会制度,形成主动适应市场的专业结构调整动态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有效对接;通过专业研讨、人才需求预测与技术发展调查、毕业生回访和跟踪调查等,形成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培养目标动态调控机制。

3.建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多元机制。按照“职业能力目标化、工作任务课程化、课程开发多元化”的思路进行开发重构,将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活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学习内容和教学情境,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课程专家共同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

4.建立以数据平台为基础的质量保障监控机制。以数据平台为基础,以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建设为重点,建立并完善平台数据采集与运用系统、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政校企行四方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监管结合的五大质量保障体系。

5.建立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量化考核机制。通过建立专任教师“一岗四职”量化考核机制、兼职教师契约管理和定酬的保障机制、校、院二级预算控制的目标量化考核机制,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五)“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典型案例

1.“订单培养、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订单培养为纽带,将高职学历教育内容与职业资格考核要求、订单企业技术培训内容相衔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订单企业技术标准相融通,校企共同实施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共同开发“双证”课程,专兼双师授课,双环境教学,双重管理,共同考核,学生毕业可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合作企业资质证书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直接上岗就业。这种培养模式主要在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专业中应用。

2.“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订单培养为纽带,以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目的,参照职业行动难易程度,依据企业生产特点和岗位设置,多学期分段式组织教学,学生在企业和学校轮番实施技能训练与基础课程教学,通过工学交替,学校和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为企业定向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模式主要在我院畜牧兽医专业、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中应用。

3.“校院一体、医教结合、岗位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依托“校中厂”(医院、公 司、商店),在管理上将“校中厂”(专业对口部门)与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合二为一,在人才培养上实行“医教结合”,即:由双重身份的教师(既是医护人员又是教师)实施教学,以岗位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及教学活动,以任务为引领组织教学,在真实工作场所结合临床真实病例,教师在医中教,学生在医中学,医的内容就是教的内容,也是学的内容,实现教学过程与服务过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的高度统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时间和空间的有序融合,学校、医院等多方参与的质量保障和监控。这种培养模式主要在我院医护类专业中应用。

二、“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一)率先提出并界定了“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及其内涵

系统地阐述了高职教育“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和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涵、主要特征和实现途径,对高职院校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系统设计了“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通过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校企合作,全方位实施工学结合,促进了专业结构优化,提升了专业内涵,增强了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能力,重构了人才培养规格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调整和更新了课程内容,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有效对接。

(三)有效建立了“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五大保障机制

通过建立“三会”模式的“政校企行”四方联动机制,社会需求的专业及培养目标动态调控机制,典型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发多元机制,数据平台基础的质量保障监控机制,目标管理的量化考核机制,为“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效果

“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效果很好,得到专家、同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建设成果

1.建成了12个与地方产业(行业)有效对接的省级重点特色专业。2.构建了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相适应的课程体系。3.取得了40余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成果。4.建成了14个集教学、生产经营、培训、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校中厂”、“厂中校”。5.形成了28个既有扎实理论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6.培养了一批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

(二)在省内外同类院校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推广

1.学术引用率较高。中国知网统计,“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一、二、三、四)”一文被引用2421次,该成果获得湖北省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

2.媒体评价较高。《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和中国高职高专网等媒体先后推介并高度评价;湖北省产学研合作教育年会三次介绍经验;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成果展、湖北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先后展示其成果,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领导以及专业的高度评价;成果先后收录于《中国第四届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优秀成果汇编》、《湖北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优秀成果汇编》;中国教育电视台专题介绍该成果。

3.同行应用效果较好。全国60余所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到学校参观、访问和学习,很多高校借鉴或应用该成果,效果良好。

(来源:学院产学研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