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需深化内涵建设

2013-05-13 

杨宝山

由“制造型国家”向“创造型国家”的战略转型,需要大批企业的自主创新,这有赖于高新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实现“中国创造”,必须注重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必须推进办学的深化、教学的强化和评价的优化。

1 办学的深化

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改革得到逐步深化,然而,一些学校办学的模式、专业的特色、课程的设置等,仍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当前,必须推进办学的深化改革,进行区域化的统筹、开展校企式的合作。

实施区域化的统筹,应当基于地区需求。如浙江省成立的重点职业学校联盟,依托重点专业加快了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为该省实施共建共享、整体推进策略提供了重要保障。开展校企式的合作,应该结合学校发展。作为深度合作的代表,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与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专门培养该领域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初步形成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企业管理模式与学校办学模式、企业技师与学校教师深度融合的双主体办学模式。办学的深化改革,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2 教学的强化

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尽管取得较大的进展,可是有些学校管理的模式、教育教学的方式、实习实训的方法等仍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必须推进教学的强化改革,建立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建立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应当基于学校实际。如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学生随着企业的生产流程,参与生产的全过程,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体味工作理念、感受生产氛围。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该结合专业特色。如安徽省黄山旅游管理学校将课堂搬进旅游企业,将酒店服务设在宾馆,请一线高级服务人员示范;导游专业将课堂搬到景区,强化了实践教学。教学的强化改革,促进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人才的有效对接。

3 评价的优化

我国职业教育评价改革虽然取得较大的进步,但是部分学校评估的方法、教学评价的方式、学业评价的机制等仍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时下,必须推进评价的优化改革,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及形式多样的开放化评价机制。

多元评价主体,应当注意企业导向。如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建立了企业深度参与质量评价的校企合作机制,对接企业文化、强化职业素养的订单班教学与管理机制。多样化评价内容及形式,应该注重评价机制建设。如湖南省长沙市财经职业中专积极探索学科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了组织教学情境化、能力训练项目化、评价方式开放化的一体化评价。评价的优化改革,推动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