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打造高职教育品牌--蔡泽寰

2012-10-16 

——在教学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2年9月24日)

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不但需要研究型、设计型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即受到高职教育的人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起步到现在不过十年的时间,是一种兴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还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探索高职教育之路,要提倡拿来主义,也要提倡创新思维,更要以特色打造高职教育品牌。

一、高职教育既不是中专的拉长,又不是专科的翻版,更不是本科的压缩。明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是打造高职品牌的前提条件。

高职是一种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它是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培养直接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将客观规律和原理转变为物化形态,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我国的高职教育从1998年以后,开始大力发展,到2001年,共有380多所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几所中专合并升格或几所中专学校挂靠一所专科院校组建而成或本科院校办高职。由于受惯性和固有观念的影响,对高职的定位容易导入中专的拉长、专科的翻版、本科的压缩的误区。

高职的本质特征:一是高等性。它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是高中后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构成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生是在具备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学生毕业即可取得高等教育文凭,具在理论和技能双重优势。

二是职业性。它属职业教育的范畴,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层次。它是从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毕业即可上岗。

三是应用性。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它不能以“学科为中心”,而应以“行业为依托”,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直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更新观念,以人为本,推行“六双“教学改革,建立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是打造高职品牌的核心。

(一)树立新型的高职教学观。高职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类型,新型的教育类型应有新的教学观。在师生关系上,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管理上,要坚持原则,结合实际,制定本校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突出高职教育的技术性和实用性,理论与实践并重。并建立三级教学控制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要体现多样性。努力推行模块式教学,大课与小课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要逐渐实现现代化。把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口头和书面描术与模型、实物展示相结合,尤其要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和技术,进行课件的制作,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自由选择、转换专业,开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要坚持“规格+特色”的有机统一。没有特色就没有质量。要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素质。

(二)推行“六双”教学改革目标,即:

1、“双证”—实行学历证书和执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毕业制度,这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执业证书制度在我国尚处于在少数行业范围试行阶段,法规尚不健全。但,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我们必须紧紧盯住,并作为教育教学努力的方向;

2、“双师”—组建培养一支既有浓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或“双能力”的教师队伍,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3、“双教”—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1:1)并重的“双教”体系,这是教学改革的根本;

4、“双纲”—拟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大纲,这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5、“双材”—编写高职理论教学教材和实践教学教材,这是教学改革的基础;

6、“双基”—建立校内实验实习、模拟训练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是教学改革的重难点。

三、按照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调整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是打造高职品牌的关键。

专业设置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一个关键结合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主动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建设,重点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服务。要充分考虑地域经济发展状况、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和本院办学条件,紧随高新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职业性,增强应用型,规范现有专业,确定重点专业,强化特色专业,发展新兴专业,以专业品牌为突破口,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学校声誉。

创办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品牌,首先在理念上要突出独特性,在人才培养的手段上要有新颖性,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科学性,在高教结合的构筑上要突出独创性,在经费上要优先投入。其次,要贯彻依托行业和行业协会办学的指导思想。各专业应与对应的行业或行业协会建立联系,形成固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了解本行业的科技前沿动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为学生就业疏通渠道。第三,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一方面对那些虽然暂时生源萎缩但发展前景广阔的传统骨干专业,要选用最新的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高起点改造,赋予传统专业新的生命力;一方面对那些专业相近、口径过窄、划分过细的专业,要进行归并,增强岗位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以后,教育同国际接轨,要针对新兴职业、技术、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行业和有关人才中介机构联合办学,开办社会急需的短、平、快专业,扩大服务面,提高办学效益。

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原则,建立与“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技能平台”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打造高职品牌的根本保证。

高职毕业生的去向:一是从事与自己专业相符的职业;二是从事与自己专业相近或不同的职业;三是继续上学深造(可能与自己的专业相同,也可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立自己的课程体系时:

(一)在总体原则上,要按照“厚基础、宽口经、强技能、多方向”的总体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充分体现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设计课程结构,所开课程能涵盖学生未来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在课程建设上,要围绕“三个平台”,普通课按照培养“社会人”的要求,体现“够用和必须”,加大人文、外语、计算机教学,建立为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平台”;专业课按照培养“职业人”的要求,突出“实用”,夯实、加宽专业基础理论,增强未来人才的适应能力,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建立“专业基础平台”;实践课按照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要求,加大实践教育比重,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突出“应用”,建立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平台”。

(三)对课程的改造,在总体结构上,要坚持宽基础,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在专业课程的结构上,要削技强干,突出重点,不必要开设的课程坚决不开,可开可不开的课程要压缩课时或改为讲座,必须开设的课程要加大课时讲深讲透,保证学生理论上通、应用上会、操作上熟;在课程内容上要突出一个“新”字,保证教学内容、知识和技术发展同步,始终处于知识、技术发展的前沿。

(四)编写富有鲜明特色的高职教材。教材是组织教学的依据,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指导思想的载体,高职教材包括公共课、专门课和实践课教材三类。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公共课做到“统一大纲、统一计划、统编教材”,专门课和实践课教材不在大纲、计划和教材上统一,发挥各校的优势,这就为学校及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自己的教材体系,就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富有鲜明特色的高质量的教材,不是本科教材的简单裁剪和中专教材的拉伸,而应根据科技进步和地区、行业的发展变化,结合技术应用型教育的特点编写、调整、更新自己的教材。

五、长远规划,建立机制,优化结构,致力于建设“理论型”、“技能型”和“双师型”三支教师队伍,是打造高职品牌的基本保证。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是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是打造高职品牌的决定因素。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状况,大部分教师以前是从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一定的实践经验,为高职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教师的数量、专业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还有许多不适应,当务之急是致力于建设三支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师队伍。即建立一支理论知识过硬,教科研水平较高,具有创新能力的“理论型”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动手能力,能够高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技能型”教师队伍;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专业技能,具有讲师和技师的双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学的理念,用现代观念、现代人格和现代结构,来强化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为教师提供改革创新的舞台,让他们聚精会神练出绝技,放开手脚施展才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实实在在取得成果。

1、制定教师队伍建设长远发展规划。学校在资金的投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方面,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学院的总体要求和专业建设的需要,提出目标,建立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

2、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要建立向教学、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稳定教师队伍;要拉开授课津贴标准的档次,形成竞争格局;遴选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按条件公开、公正、公平竞聘上岗;要定编岗定职数,实行全员聘任;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持证上岗等等。努力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竞争机制。

3、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是要挖掘学校内部现有人员潜力,大力提倡和鼓励具有教学能力的行管人员充实教学岗位,同时要淡化基础课、专业课教师的界限,实现一专多能;二是支持在职人员自学提高学历;三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学习,与国内外大学联系,互派访问学者,重点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保证重点学科,扶持新兴学科,兼顾一般学科;四是慎重引进。要坚持高起点、高目标的录用原则,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条件,多途径引进,吸引优秀人才来校工作;五是外聘。外聘教师队伍是高校师资队伍的组成部分,学校应根据本院教学、科研需要,一方面在国内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聘请高水平的校外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在国外聘请专家、学者,发展学科,指导实践,参与学术科研。通过外聘,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需要,建立自身特色的师资队伍。

六、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科研—产业—效益同步增长,提高技术型、应用型科研水平,是打造高职品牌的重要环节。

科研是高校基本任务之一,其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高职院校的科研要遵循科研—产业—效益同步增长的原则,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按照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科研与服务一体化、科研与产业一体化的思路,重点扶持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科研项目。长远规划,规范管理,选准项目,形成产业。

(一)着眼于建设两支科研队伍:即致力于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学术型”科研队伍和从事专门技术、教学手段研究的“技术应用型、实用型和市场型”科研队伍。

(二)强化管理,浓厚氛围。学院要树立“科研兴校”的观念,制定科研规划和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及知识产权管理等规定,以此规范科研管理工作。积极支持单位和个人开展科研,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提供必要条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从事教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用各种手段,创造宽松的学术争鸣环境,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促进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抓住两个结合。一是在三个层面实现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首先,把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作为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鼓励教师边教学边科研,使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其次,把科研作为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使科研成为学生直接获取知识和培养现代思维方式的重要渠道;第三,把科研作为发展新学科的基础。二是立足本地产业发展,实现科研与社会服务密切结合:首先,要根据区域经济特点找准科研项目。以应用型研究为重点,紧紧贴住传统产业、骨干产业和新兴产业;其次,要加强与本地区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联系,借船下海,借窝孵蛋;第三,牢固树立创业意识,力争把有条件的科研项目转化为校办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