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模式的构思与探索--蔡泽寰

2012-10-09 

——全国百名院校长办学新理念交流发言

(2002年5月16日)

--蔡泽寰

现代职业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持续开发实践型人力资源的基本手段;二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和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直接桥梁;三是人的职业能力调适、劳动就业、转岗的重要途径;四是具有促进一大类人的个性优势发展、开发一大类人的智能优势等项功能。在弄清职业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进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之一。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目前尚处在经验积累阶段,不仅重要地位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而且尚有许多传统观念的禁锢,因此,我们在探索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更需要打破思想禁锢,大胆尝试改革,同时还要形成自己的高职教育理论体系。

我院自组建以来,一直把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创新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考虑,提出了“1233”的办学思路,即“一个目标、两个依靠、三级平台和三支队伍”的办学思路。按照这个思路,我院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在保证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培养直接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将客观规律和原理转变为物化形态,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并且通过建立依靠行业组织和行业研究会形成的 “校企互动”办学模式,搭建工具学科、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三级教学平台,造就“理论型”、“技能型”和“双师型”三支教师队伍,为实现培养目标提供保证。期望按照这个思路,通过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创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模式创新的基本前提

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对普通学生的培养属于职前教育范畴。从这两个判断出发,我们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在保证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培养直接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服务的,将客观规律和原理转变为物化形态,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 首先,这个目标包含有两个要求:“就业需求”和“技术目标”。美国芝加哥大学福斯特教授早在1965年就曾提出“就业需求”是第一位,“技术目标”是第二位的观点。这一观点目前已成为世界银行所倡导的职教发展重要战略之一。在1991年《世界银行关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政策文件》中,世界银行在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调查之后得出如下结论:“确定正确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目标十分重要”,“职业培训应能同有效的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当以现存的或预期的就业与技术需求为重点时,职业教育最有效”。这个目标强调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统一。

 其次,这个目标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是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国际劳工组织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结构不清和无规则的阶段;二是以供给为驱动、国家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三是以市场为驱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在第三种模式中以培训就业能力为核心,强调个人能力要适应工作及其工作机构的变化,要具备不同类型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科林·鲍尔在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大会上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不应该仅仅是‘需要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来驱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定位是侧重于“需要驱动”,兼顾“发展需要”,这既是一种与职业岗位“群”联系的、明确而具体的需求,也体现出个人可持续发展所内含的“发展需要”的基本思想。第二,高职教育人才的去向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这种目标定位不高,但符合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层次系列中的地位,迎合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也合乎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实际。低目标并不就是低标准,也不意味着没有激励意义。管理学认为,目标效价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目标的高低,二是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大小。二者的关系是乘积关系,当任一因素为零或负数时,目标效价就为零或负数。因此,高目标虽然很有诱惑力,但若没有实现的可能,目标就可能没有任何激励意义。第三,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是能够将客观规律和原理转变为物化形态,直接运用高等技术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一素质要求包括了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运用知识的创造能力三个方面。这种定位强调了“应用型”,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使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规格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 再次,这个目标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三个本质特征:一是高等性。它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是高中后教育。国务院1986年12月15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指以通过国家规定的专门入学考试的高级中学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是在具备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学生毕业既可取得高等教育文凭,又具有理论和技能双重优势。二是职业性。它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层次。它是从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办高等职业教育要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其专业设置是建立在对职业需求的深入研究和科学预测基础上的。三是应用性。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性应该突出针对性和适应性。这是由其“职业性”所决定的,因为职业岗位是不断变化的,并且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越来越不再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它不能以“学校为中心”,也不能以“学科为中心”,而应以“行业为依托”,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

 二、依靠行业组织和行业研究会办学,形成“校企互动”的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的活力所系

 依托行业办学,应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具有鲜明的行业指向性,院校作为教育产品的产出者,都有特定的、具体的“买主”,供需双方有相互直接关联的共同利益,这为“校企互动”办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使“校企互动”机制的建立有了可能。校企互动机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其一,高职院校可以从行业组织和行业研究会获得人才需求信息,这对高职院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努力办出特色至关重要;其二,行业可以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使他们直接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接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测评,尤其在行业文化熏陶下,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爱岗敬业、与人合作的职业道德,从而学到在学校、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其三,行业还可以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经常接触实际的机会,利用调研和带学生实习的机会,教师可以发现新课题,找到研究项目,从而提高“双师”素质,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从国外的经验看,凡是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国家都建立了这样的机制,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 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简称TAFE)。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证书制度为依据,具体内容和安排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修订。TAFE学院能否开设某一专业,须经过地方教育部门和行业组织的严格审核。

 法国在1998年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工作纲要》。该纲要所列的职业教育改革八项指导原则的第一条是,“与经济界代表结成伙伴关系,职业教育文凭的规范与建立均需企业界参与,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使文凭持有者具备职业界认可的素质”。并且强调,院校“同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建立全国性的职业教育与经济领域的对话机制,在学校和企业中建立协作办公室,制订校企协作宪章,制定与中小企业加强联系的政策等”。

 丹麦议会于1999年4月21日通过了新《职业教育培训法》(234号法律),该法于2001年1月1日起生效。“新的职业教育法旨在促进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培养人才,鼓励企业和学校组织交互式学习活动”。在院校与行业沟通上,“社会合伙人(雇主与工会)同地方当局的代表一道组成学校董事会,任命职业学校校长,监督校长的工作,批准学校预算。社会合伙人参与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及新课程的设立,向学校提供实训基地,接收学生学徒。社会合伙人的参与介入使职业教育办学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办学活力,密切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满足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我国也于2002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该《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探讨行业作用,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格局。”“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要“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和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而今,我国经济建设在加快发展,新的职业技术在不断出现,在岗人员的职业技能亟待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这种种情况都为依靠行业和行业研究会办学,保持院校与行业的有效沟通,形成“校企互动”的办学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院在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于2002年9月正式启动依托行业办学的工程计划。学院出台了《关于依托行业和企业(科研单位)加强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目前,学院各系普遍组建了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定期召开依托行业办学研究会或座谈会,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深入研究高职教育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有关问题。聘请待业专家开办专题讲座和担任兼职教师。目前校企(科研单位)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工作正在试点。

三、搭建三级教学平台,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条件

 专业学科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根本保证。学院发展建设的一切基点,都应该从专业学科建设方面入手。

21世纪,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直接影响着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影响着专业学科建设,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各国在各个不同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终始是面向当时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发展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转移,是与产业结构的需求相一致的。

1998年3月30日至于4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了“亚太地区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大会宣言认为:过去几十年来,工作性质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种变革将在下个世纪继续产生影响,特别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比较教育学专家王英杰教授指出:“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需要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环境,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要求。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可能不得不较经常地变换职业,许多劳动力需要具备创业能力,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也应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本着夯实基础、拓宽口径(以满足岗位群和职业流动的需要)、强化技能的原则,全面修改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学科建设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整体性,建设一批优质课程,开设一批能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选修课,实行主、辅修制度和浮动学制,促进教风学风的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 基于上述认识,我院提出了三级教学平台建设的设想,并着手进行实施。三级教学平台的建设基于对未来社会职业流动性增强的预测而制定。它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以满足岗位群和职业流动的需要)、强化技能”为原则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设计课程结构。开设课程涵盖学生未来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保证职业流动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一级平台为公共基础学科平台,也可称工具平台。所开设课程按照培养“社会人”的要求,体现“够用”和“必需”的原则,加大人文、外语、计算机课程教学,为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象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学科不仅要作为必修课有足够的学时保证,更为关键的是要在“够用”上狠下工夫,并保证这些知识在学生长远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为此,我院聘请了多名外籍教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计算机教学手段,使我院学生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不断提高,大大超过全省高职高专平均成绩。

 第二级平台为专业基础理论平台。该平台“以人为本”,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所开设课程按培养“职业人”的要求,突出“夯实”和“加宽”的原则,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保证培养的人才有实力应对职业流动的挑战。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评估和竞赛,加强常规教学管理,严格三期(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建立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确保了专业基础理论平台的构建。

 第三级平台为专业技能平台。专业技术平台的构建,一是在传统课程体系上推行模块式课程方案,由单项技能传授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增加课程组合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形成动态与开放的课程体系;二是改革原有围绕学科课程进行教学的模式,向以职业为导向的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转变;三是建立产教学相结合的企业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直接接触生产实际,感受技术革新的变化,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技术和新工艺。所开设的课程按照培养“能工巧匠”的要求,突出“实用”和“娴熟”的原则,运用高科技手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群)在技能方面的需求,以奠定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我们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予以保证的:一是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使职业技能训练有条件进行;二是按照教学计划上好实验实训课,评选“实验实训指导奖”;三是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签定合作办学协议。四是在学生中大力推进职业技能考证制。

四、优化结构,建设“理论型”、“技能型”、“双师型”三支教师队伍,是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的根本保证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创新的主体。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才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职业技术学院应更新教育观念,务求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将思想转化为行为能力,以先进的教育观、人才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索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在学院内部营造浓厚的以教师为先的氛围,在全院上下树立起“四个意识”。(1)树立“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建设为重点”的意识;(2)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意识;(3)树立“敢于竞争,敢于冒尖,敢为人先”的意识;(4)树立“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学院发展”的意识。

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转化升级而来,其大部分教师以前从事的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他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一定的实践经验,这为高职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教师的数量、专业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当务之急是建设三支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师队伍,即建立一支理论知识过硬、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具有创新能力的“理论型”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动手能力、能够高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技能型”教师队伍;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教师和技师的双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 加强这三支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学的理念,用现代观念、现代人格和现代结构,强化对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提供改革创新的舞台,让教师聚精会神练出绝技,放开手脚施展才华,大刀阔斧搞改革,实实在在出成果。为此,学院应做到计划到位,措施落实:其一,制定出教师队伍建设长远发展规划。学院在资金的投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方面,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学院的总体要求和专业建设的需要,提出目标,建立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其二,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院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师全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职务聘任制度,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教师职务资格的评审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改进以往的评审办法。建立向教学、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稳定教师队伍;要拉开授课津贴标准的档次,形成竞争格局;遴选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竞聘上岗。努力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竞争机制。其三,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具体措施为:(1)挖掘学校内部现有人员潜力,大力提倡和鼓励具有教学能力的行管人员充实到教学岗位上去。同时淡化基础学科、专业学科教师的界限,实现一专多能。(2)重点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保证重点学科,扶持新兴学科,兼顾一般学科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支持在职青年教师通过自学提高学历;与国内外大学联系,互派访问学者;扶植中青年教师从事重点学科的研究,为他们提供教学科研的“表演”舞台。(3)慎重引进优秀人才。人才的引进要坚持高起点、高目标的录用原则,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条件,多途径引进,吸引优秀的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来学院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4)向外聘请高水平教师。外聘教师队伍也应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组成部分。学院应根据本院教学、科研的需要,一方面在国内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聘请高水平的校外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在国外聘请专家、学者,发展学科,指导实践,参与学术科研。通过外聘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需要,建立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教师队伍。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推荐

2012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