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七大特点

2014-11-04 

1.类型特征鲜明:技术类普遍抢手,文科类竞争激烈。 从2003、2004年开始,作为高级基础技术人员的主要培养基地——高职院校的机械、电子、数控、精密机床等与制造业相关的专科毕业生,受到了全国各地用人单位的争抢,就业形势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以宁波高职高专模具加工类专业毕业生的薪酬为例,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就业工资起点一般在2000元左右,一年后其工资标准将达到3000元。 人事部2004年第三季度全国人才市场的统计表明,营销、计算机、金融等人才需求大户继续保持长盛不衰的吸纳力,而秘书与办公室管理、人力资源、财务人员、销售等职业供求矛盾突出,求职者竞争激烈。文科类毕业生大部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改行者居多。

2.整体走势明朗:非国有企业成为就业主渠道。 根据资料统计,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我国城镇就业总规模的75%左右。外资企业、中小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在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2004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走向看,大多数毕业生走向了三资企业、中小企业等非国有企业。浙江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而其民营企业占据大半江山。随着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走势看好,毕业生到非公有企业就业的人数不断增长。2004年8月底,全省 5.9万毕业生到各类非公企业就业,占全省本专科毕业生的56.5%,占已就业毕业生的62%。其中到非公企业就业的本科生占已就业本科生的47.3%、专科生占已就业专科生的60%、高职生占已就业高职生的82%。

3.社会认可“双证”:持证上岗,就业不愁。 根据此次调查反馈,在被调查的110个专业中,实施“双证书”制度的专业覆盖率为70.91%,就业率排名前10位的专业全部实施了“双证书”制度。福建省2004年在各类职业院校中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山东省在现有的基础上,从2005年起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而《珠三角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协议》的签署生效,意味着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八个城市已实现职业资格证书的互认。

4.难度初见缓解:高职高专就业率赶上本科。 从有关省份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中得知,毕业生就业率“高职赶上本科”、“高职超过本科”的报道一再出现:浙江省普通高校就业率的一大亮点,是高职生的就业率与本科生基本持平,一次就业率达到92.6%,比 2003年增长了13个百分点,其中工程类的56个专业就业率达到100%;北京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 88.33%,比2003年提高了近30%,高于本科生初次就业率0.01个百分点。

5.产学途径趋畅:订单培养渐成强势。 在2004年就业压力大、就业规模大、增幅比例大的客观条件下,高职高专教育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其重要原因就是产学结合的办学途径进一步畅通。2004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正式进入人才市场之前,已有一部分毕业生被学校与有关企业合作实施的“订单教育”所接收。“订单培养”由南到北,全面开花:数量逐渐增大;专业覆盖面逐步加宽;时间开始前移,即由过去二、三年级移至一年级或在招生时即订单;特点突出,技术含量高、应用性强的“订单”教育(工科类订单数量遥遥领先)更为普遍。

6.才市趋于理智:需求方主动降低门槛。 鉴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的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知名晶牌企业等用人单位出于对人才类型的特殊需要,已经开始从过去的单纯“看学历选人才”而转向“以能力选人才”。人才市场眼下与前几年的招聘条件相比较,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学历愈发淡化,能力(实践与经验)陡然走俏,而这一要求恰恰是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强项。

7.观念得以改变:眼界放宽去就业。 择业观念的改变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压力。社会就业难度大,高职高专就业更难。就业形势、就业环境的不利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毕业生心理压力,使毕业生由自卑、自弃进而引发出自省、自觉。二是推力。教育部及各省的政策措施和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推动了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深入进行。三是动力。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强化、岗位技能的提高、适应能力的增强,强化并形成了高职高专毕业生接受考验、迎接挑战的信心与动力。

来源:高职高专教育网